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鼻内镜下圈套法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12例

发表时间:2012-07-26  浏览次数:792次

  作者:穆俊晌,丁秀萍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

  【关键词】 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咽纤维血管瘤(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nzra,NA) 是一种主要由增生的血管和纤维组织构成的血运极为丰富的良性肿瘤,常发生在16~25岁男性青年,故又称“男性青春期纤维血管瘤”。因其位置特殊及术中易大出血,给手术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本文对我院2003年2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鼻咽纤维血管瘤12例进行回顾分析,对该病行圈套术配合电烧的方法及疗效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4~30岁,平均19岁。病程半个月至2年,平均5个月。病史中反复多次鼻出血9例,耳鸣、耳闷塞感伴听力下降者2例,一侧渐进性鼻塞1例,双侧鼻塞3例。脓涕多,头昏痛5例。多数病例均于门诊就诊时行鼻内镜检查,于鼻咽部可见圆形肿块,表面光滑,呈粉红色,触之易出血。进一步行CT及MRI检查见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大小不一,其中10例边界清楚,其余2例见鼻咽部病变区邻近骨质压迫与破坏。所有病例均经过术后病理证实。

  1.2 手术方法 术前3~7 d行选择性颈内、外动脉造影,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其中,8例广基型者采用全麻气管插管进行手术,4例基底较窄者采用局部麻醉。调节好鼻内镜及监视系统,首先用肾上腺素棉片充分收缩鼻腔黏膜[1],其中4例下鼻甲后端较大影响视野者行下鼻甲后端切除 并用电凝止血以充分暴露鼻咽腔病变,在鼻内镜明视下,探明纤维血管瘤的基底附着部位,术者将圈套器伸入鼻咽腔,将肿物套入钢丝环内,尽量贴近肿物蒂部,收紧钢丝,助手持电凝探头与术者配合,边收紧钢丝边电凝,至肿物根部完全从骨面剥离,可应用卵圆钳沿口腔或鼻腔取出。取出物送病理,止血,以后鼻孔栓子(碘仿纱条制成)压迫并填塞鼻咽腔并固定于前鼻孔。术后常规应用抗炎药物,酌情给予止血药。其中,9例未应用止血药(其中包括局麻患者4例,全麻患者5例),无1例术后输血者。术后72 h取出后鼻孔栓子,术后第2周开始行鼻内镜复查。

  1.3 结果 12例患者中均一次性治愈,鼻塞、鼻出血症状缓解,随访6~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其中1例发生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行鼻腔换药3次后治愈。

  2 讨论

  鼻咽纤维血管瘤是鼻咽部的良性肿瘤,目前认为肿瘤起源于鼻咽顶侧后壁蝶腭孔附近。早期肿瘤的主要表现为鼻塞、鼻出血及鼻咽部肿物。因其生长部位和病理组织的特殊性,术中极易大出血,给手术造成极大困难。其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结合检查所见、年龄及性别作出判断。一般鼻咽部禁忌活检,肿物位于鼻腔者可在充分准备情况下行术前病理检查。鼻咽、鼻窦冠状位和水平位CT 及鼻内镜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病变。

  鼻咽纤维血管瘤文献报道手术方法很多,有经硬腭进路、经颧弓进路、经上颌窦进路及面中翻揭进路、鼻侧切开和颅面联合进路等[2],由于手术视野小,手术时间长,操作不方便,操作带有一定盲目性,易损伤邻近组织器官,肿瘤易残留及复发,术中出血多,易遗留口鼻瘘,面部遗留瘢痕,耳鼻咽喉科学界一直在探索既减少患者损伤,又能取得满意疗效的治疗手段。

  减少术中术后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12例均在术前常规行选择性颈内、外动脉造影,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栓塞,栓塞后3~7 d再行手术治疗,有效的减少了术中出血;手术过程始终在鼻内镜明视下进行,视野清晰,避免了盲目操作;手术采用了圈套加电烧,整个操作过程避免了锐性器械的使用,并用电烧处理创面,进一步更有效的减少了手术出血。12例患者中无1例需要输血,全麻病例也无需给予控制性低血压。当然鼻内镜下圈套配合电烧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手术,对于肿瘤侵犯达翼腭窝及颞下窝者,鼻内镜下不能彻底切除肿物而导致复发, 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实践;而对于局限于鼻腔、鼻咽的鼻咽纤维血管瘤此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周兵主编.鼻内窥镜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1156.

  2 乔阳哲,邢前光,乔宗海,等.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径路探讨附56例报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2,927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