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2-06-18 浏览次数:874次
作者:程燕,赵荣祥,朱祥成(指导)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语言科学学院 杭州
【关键词】 耳鸣;针灸;神经性;综述
狭义的耳鸣是指外界无声源而病者自觉耳中鸣响的一种病症,可单独发生,也可作为多种疾病的并发症状,可由听觉通路及中枢上任一部分的异常活动引起。而祖国医学中的针灸治疗对后天引起的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简述如下。
1 体针治疗
《内经》有关耳聋耳鸣的治疗主要体现在针刺方面。一般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结合辨证循经取穴,以针感传至内耳者佳。常规取听宫、翳风、中渚、颊溪等穴为主,肝胆火旺者配太冲、丘虚;外感风邪配外关、合谷;肾气亏虚配太溪、关元;痰热郁结配丰隆、劳宫。郑兆俭[1]对126例耳鸣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愈46例,有效7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9%。鄢路洲[2]对8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治疗,取主穴百会、人中、听宫、下关、翳风;肝胆火盛配太冲、外关;外感风热配合谷;肾气亏虚配颊溪、肾俞。结果治愈16例,有效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侯率[3]以翳风、听会、耳门为主穴针刺治疗作业工人耳鸣45例,总有效率约为95%。刘峰[4]取中渚、足三里,交叉取穴,强刺激不留针,治疗肝热型和肾虚型所引起的老年性耳鸣62例,结果:1次治愈13例,7次治愈15例,总有效率71.0%。李景[5]取腕踝针上1区(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和尺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横指),上4区(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腕横纹上2横指)为主,配风池、率谷、听宫、听会,治疗耳鸣62例,总有效率为82.2%。
2 灸法治疗
灸法可使艾火热力沿耳道直达鼓膜及鼓室,对中耳炎引起的耳部疼痛及堵塞感等症状亦有明显改善作用。马胜等[6]将石菖蒲、郁金、半夏、冰片合生姜汁制成直径4cm,厚0.5cm的药饼,分别放于听宫、听会、完骨、天柱,其上放置艾炷,每穴各灸6壮,治疗耳鸣,结果总有效率98.2%。蔡润喜等[7]用隔苇管器灸治疗耳鸣耳聋90例,每次灸5~9壮,泻法用嘴轻吹其火,补法则让艾炷自然燃尽,结果总有效率为89.8%。孟仕贵[8]采用吹灸结合体针治疗中耳炎所致耳鸣50例,针刺侠溪、中渚、翳风、听会,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施行吹灸法,(清艾条一端对准外耳道距耳廓3.3cm处进行熏灸,同时顺着艾条燃烧端向耳道内轻吹气,力度以患者耳深部有温热感为宜)结果:痊愈32例,好转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并与单纯体针对照组对比,P<0.05,有显著意义。
3 电针治疗
樊瑾等[9]用电针听宫、听会、翳风、风池为主穴,配合磁珠耳压耳穴神门、肝、肾、脾、皮质下、内耳等及听宫穴(每次体针后换用磁珠耳压),治疗神经性耳鸣,总有效率为96%。张晓哲[10]采用电针治疗耳鸣88例,取听宫、听会、翳风并在听宫、听会用G6805电针治疗仪,连续波,40Hz,电流以耐受为度,与针刺组40例对照,结果:电针组有效率为81.8%,针刺组为62.5%,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电针可提高针刺疗效。作者认为电针能够提高疗效的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是电针的穴位靠近耳部,在治疗中深刺重手法,加上不间断的电流刺激,大大提高了针刺的局部治疗效果;二是耳部肌肉有节律的收缩,引起耳部血管的舒缩,加快了耳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耳部炎症的吸收,为耳神经的康复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电流会产生电场,从而使耳部组织中的离子发生定向运动,产生正负离子极化共振过程,促进了听神经纤维的再生。
4 穴位注射
一般取听宫、听会、翳风、完骨、肾俞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盐酸普鲁卡因等行穴位注射,每次两侧各选一穴,耳周穴可交替使用,隔日一次。穴位注射能长时间保持针感,同时发挥药液营养和刺激作用,能很好的调整经络的气血运行、营养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陈兴奎[11]以太阳、中渚、侠溪、合谷为主穴,随证配穴,听宫、听会、翳风加电针,并结合山莨菪碱、维生素B12、黄芪注射液注射患侧曲池、足三里,治疗神经性耳鸣,总有效率为90.48%。李彦华[12]在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完骨五穴各注射0.4ml丹参注射液治疗耳鸣64例,与服用龙胆泻肝丸和六味地黄丸组对比,结果P<0.05,穴位注射疗效显著。马有光等[13]取患侧听会、耳门、听宫,分别注入0.5ml利多卡因,结果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
5 耳穴治疗
一般取耳、内耳、神门、肾、屏间、枕等,中等刺激,覆帖、埋线能持续刺激穴位,疗效稳定,不易引起耳软骨膜炎,操作简单易行,乐为患者接受。刘桂然[14]以加味磁朱膏外敷涌泉穴治疗耳鸣30例,总有效率为87%,并发现此法对实证耳鸣疗效比虚证耳鸣好。俞亚勤等[15]取穴以耳、内耳、肝、肾、三焦、交感为主,肾虚加肾上腺、神门,肝火盛加胆、枕耳穴贴压治疗神经性耳鸣,取得良好效果,并与中药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占优势。用文明等[16]采用耳后聪穴埋线治疗耳鸣312例,疗效良好,尤其对神经性耳鸣125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3.6%。
6 头针治疗
一般选取两侧晕听穴,毫针刺,间歇运针,留针20分针,每日或隔日一次。马德元[17]等取主穴听会、颊溪、中渚、翳风,随证配穴,头针取颞后线治疗神经性耳鸣,结果:痊愈20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并发现对病情轻、病程短者疗效要好于病情重、病程长的患者。作者认为头针的颞后线主治耳鸣、耳聋、眩晕,但头针治疗时一定要掌握操作及频率。
7 按摩治疗
《景岳全书》有载:“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捺,随捺随放,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按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贾金海[18]对36例耳鸣患者取主穴听宫、听会、翳风、外关、液门,随证配穴,针后进行鼓膜按摩术(患者坐位,术者立其后,以手掌压覆于外耳上压紧,随即放松,手掌心有被吸的感觉,此为1次,共做10次,单耳有病只做患侧,双耳有病双侧同时做)和鸣天鼓(患者坐位,术者立其前,手掌心覆于外耳上,五指放脑后,将食指搭在中指上,向下弹拨后头,患者耳中如闻鼓声,各做24次)。结果:显效9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3.7%。作者认为此二种按摩手法可奏健脑鼓动耳之功,对伴头胀、头鸣、耳部有堵塞感者效果更佳。
8 针药并用
谯凤英[19]等报道治疗组按中医辨证给予中药(活血通窍药为主)、针刺(主穴:耳门、听宫、听会、完骨、翳风)及静脉点滴川芎嗪;对照组单纯静脉点滴川芎嗪。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有显著的临床意义。作者认为活血化瘀药物与针灸疗法及静脉点滴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能协同并更好的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通透性、抗炎抗渗出、改善增加血流量及提高集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毛细胞及再生功能,调和脏腑气血功能等作用,从而提高听力,治疗耳鸣。
针灸治疗耳鸣一般取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并辨证取穴施针,视病情配电针、耳针、头针、水针等辅助治疗,加强刺激,巩固疗效。耳鸣是一种主观感受,这使得对耳鸣的评价和疗效的评估缺乏客观的量化的标准,也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带来困难。人们对耳鸣尤初期耳鸣往往不够重视,甚至不予积极治疗,直至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才匆匆就医,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故笔者在此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耳鸣及耳鸣的治疗,加大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治防变,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这一国粹将会具有更美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郑兆俭.针灸治疗耳鸣12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9):1915.
[2] 鄢路洲.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8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9):15.
[3] 侯率.针刺治疗作业工人耳鸣45例临床观察[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3):146.
[4] 刘峰.针刺治疗老年性耳鸣[J].中国针灸,2001,21(10):613.
[5] 李景.腕踝针为主治疗耳鸣62例[J].中国针灸,2002,22(7):497.
[6] 马胜,杨颖,马军.隔药饼灸治疗耳鸣[J].中国针灸,2001,21(10):612613.
[7] 蔡润喜,袁志太.隔苇管器灸治疗耳鸣耳聋的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1997,22(3):211212.
[8] 孟仕贵.吹灸结合体针治疗中耳炎所致耳鸣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0,22(3):204205.
[9] 樊瑾,杨琴华.电针加磁珠耳压治疗神经性耳鸣4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3):301.
[10]张晓哲.电针针刺治疗耳鸣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2):9192.
[11]陈兴奎.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4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5):29.
[12]李彦华.丹参注射液耳穴注射治疗耳鸣128例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00,18(2):3132.
[13]马有光.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耳鸣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杂志,2000,8(4):180181.
[14]刘桂然.加味磁朱膏外敷涌泉穴治疗耳鸣30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8,7(2):19.
[15]俞亚琴,崔初善.耳穴贴压治疗神经性耳鸣2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4):27.
[16]用文明,赵理山.耳后聪穴埋线治疗耳鸣312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5(1):27.
[17]马德元.针刺配头针治疗神经性耳鸣4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104.
[18]贾金海.针刺配合按摩治疗神经性耳鸣36例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9):39.
[19]谯凤英.中医药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杂志,2004,12(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