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07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感染病原菌分布研究
发表时间:2012-04-27 浏览次数:771次
作者:林伟,程金妹,黄金樵,欧启水,许元腾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 耳鼻咽喉科; 2. 检验科 福州 350000
【摘要】 目的 了解耳鼻咽喉科临床分离培养的真菌和细菌及其他相关病原菌的种属和分布,及阳性菌的药敏结果。方法 调查我院耳鼻咽喉科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间,统计分析研究临床样本分离的病原菌的变化趋势。结果 送检的标本总数量由2005年的248例升高到2007年的306例,检测出真菌及细菌的阳性例数从2005年的115例上升至2007年的181例,送检标本阳性例数为46.4%~59.2%。结论 2005~2007年我院耳鼻咽喉科感染病原菌呈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病原菌;耳鼻咽喉;分布;相关研究
LIN Wei1, CHENG Jinmei1, HUANG JINQiao1, OU QiShui2, XU Yuanteng1
(1.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2. Clinical Laborator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 China)
To explore the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fungi, bacteria and other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our department and to explore the sensitivity results. Method A survey on the isolated pathogens from March 2005 to October 2007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total number of samples increased from 248 in 2005 to 306 in 2007, and the positive cases of fungi and bacteria increased from 115 in 2005 to 181 in 2007, and its positive ratio increased from 46.4% to 59.2%. Conclusions From 2005 to 2007, the pathogen infection the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in the First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had an upward trend.
Key words: Pathogens; Otolaryngology; Distribution; Relevant research 伴随免疫抑制药物、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及恶性肿瘤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多,加上侵入性操作(如外科手术)和器械使用的频繁,近年来真菌感染患者呈上升趋势。此外,真菌和细菌耐药菌株逐渐扩散,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对近几年临床分离培养出来的真菌和细菌及其他病原菌的药敏情况进行研究,探讨耳鼻咽喉科临床感染病原菌的基本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重要依据和思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我院2005~2007年耳鼻咽喉科患者的分泌物、咽拭子、尿液、粪便、穿刺液和脑脊液(系脑脊液鼻漏采样)。
1.2 培养基与仪器 培养基(沙堡)、酵母鉴定培养基(法国梅里埃API20C AUX);微生物鉴定仪(VITEK)、细菌鉴定系统(API)、试剂药敏条(ATBFungus2INT)
1.3.2 药敏试验 按NCCLS M29A推荐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测菌株的MIC;细菌采用ATBFungus2INT试剂药敏条进行药敏试验,
1.4 真菌质控菌株 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22019;克柔假丝酵母ATCC6258。
2 结 果
我院耳鼻咽喉科送检的总的标本数量由2005年的248例升高到2007年的306例,检测出真菌及细菌的阳性例数从2005年的115例上升至2007年的181例,阳性例数占送检标本比例为46.4%~59.2%。现将结果分析如下。见表1。
2.1 菌类比例 由表1看出,2005年到2007年检出的酵母样真菌数量大,均保持较高的比例,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较高的数量和比例有所上升,丝状真菌基本持平,但还是保持比较高的比例。从2005~2007年的各菌属分布趋势上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逐年上升趋势,可能跟抗生素的使用不当有关,应该值得关注。
2.4 真菌分类 从耳鼻咽喉临床标本来源上来看,真菌这部分从耳鼻咽喉头颈(包括深部组织)所取的分泌物培养出的丝状真菌较多,还有一部分是酵母样真菌包括(白色假丝酵母 近平滑假丝酵母 光滑假丝酵母),痰液中分离培养的酵母样真菌和白色假丝酵母占多数,也有相当部分的丝状真菌和霉菌,咽拭子和粪便中也培养出少量的酵母样真菌。2.4.1 2005~2007年耳鼻咽喉科送检的临床标本分离的真菌的分类 见表4。
2.4.2 临床标本分离的细菌分类构成 细菌各菌属临床标本分离的分类构成来看,耳鼻咽喉头颈(包括深部组织)分泌物和痰液中分离培养的细菌数量占大多数,分别为179例和315例,其次为咽拭子、尿液、粪便、穿刺液和脑脊液(系脑脊液鼻漏所取采样的)。这跟耳鼻喉感染性疾病的规律相符,鼻咽喉作为上呼吸道的门户,窦腔多,跟外界直接相通,耳道小,里面的微环境很适合细菌生长,所以细菌很容易滋生在这些地方,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加大这些部位的分泌物的送检力度,根据细菌和真菌培养加药敏试验,选择最佳的治疗药物,做到有的放矢。
2.5 真菌和细菌的药敏结果总结 真菌主要是用了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作为药敏的实验药物。
2.5.1 白色假丝酵母菌的药敏结果 见表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这几年的药敏结果可以看出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有上升趋势,氟康唑从2005年的18.2%上升到2007年的33.3%,伊曲康唑是从2005年的27.3%上升到2007年的33.3%。
2.5.2 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 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的主要是环丙沙星和美洛培南为例,见表6。
从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测量的大量数据发现,环丙沙星和美洛培南测的MIC值最小,所以我们选这两种药物做比较,如果这两种药物出现值上升的话说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加。以上数据显示,对环丙沙星敏感度2005年是100%,2006年对环丙沙星耐药是5.5%,中度耐药为11.1%,敏感为83.3%,2007年对环丙沙星耐药为15%,中度耐药为5%,敏感为80%。对美洛培南药物敏感度2005年为84.6%,中等耐药为15.4%,2006年耐药为11.1%,中度耐药为5.5%,敏感为83.3%,2007年耐药为15.0%,中等耐药10.0%,敏感为75.0%。
3 讨 论
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我院耳鼻咽喉科送检的标本培养出的真菌与细菌的阳性数、阳性率均有增高趋势,基本菌种和分布的情况与相关文献报道类似[1],真菌主要还是酵母样真菌占多数,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等,这与一些相关文献报道的相似[2]。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丝状真菌近几年在数量跟比例上有上升趋势,耳鼻咽喉科深部真菌包含侵袭性真菌病,丝状真菌是主要致病菌,排在第一的是烟曲菌,所以临床上丝状真菌的感染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细菌从分离培养出来的菌属分布上看,草绿色链球菌占最多,其次是干燥奈瑟氏菌,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从2005~2007年的各菌属分布趋势上看,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逐年上升趋势,这跟近几年的医院感染相关调查统计的结果一致[34],特别是近几年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培养株的升高,这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关。从送检的标本来源上看,鼻咽喉作为上呼吸道的门户,主要的样本来源以痰和分泌物居多。
总之,真菌跟细菌感染仍呈上升趋势,丝状真菌的感染更应该引起临床的重视,近几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增高,跟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有直接的关系,真菌和细菌感染率升高还跟一些因素有关,比如临床医护人员是否重视医院感染、送检力度、住院病种或重症住院患者数量,还有跟侵入性设备使用的增多,如动静脉置管等。
【参考文献】
[1] 唐艳萍,冯建伟. 2005~2007年我院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治疗选药建议[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9(9): 991993.
[2] Dimopoulos G, Ntziora F, Rachiotis G,et al. Candida albicans versus nonalbicans 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differences in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J]. Anesth Analg, 2008, 106(2):523529.
[3] Otaolea Santacoloma L, Eiros Bouza JM, Ortiz de Lejarazu R, et 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nasal carriage in senior centers[J]. Rev Esp Quimioter, 2007, 20(3):339345.
[4] Madani T A.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Jeddah, Saudi Arabia[J]. Can J Infct Dis, 2002, 13(4):24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