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手术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6-04 浏览次数:655次
作者:赵晓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遵义
上颌窦囊肿多位于上颌窦底和内壁。多为单侧,生长极缓慢,常无症状,多在鼻窦影像学检查时无意中发现[1]。传统的手术方法为柯-陆氏手术,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现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本研究总结我科从2000-2004年在鼻内镜下治疗68例上颌窦囊肿手术情况,并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囊肿手术的优越性。
关键词:上颌窦囊肿;鼻内镜下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我科的68例住院患者,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15~62岁。单侧病变者52例,双侧病变者
16例,合并中鼻道息肉者6例。多数患者有头痛、头胀等病史,其中18例患者无任何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发现单纯的上颌窦囊肿20例,均为单发。
1. 2 手术方法
应用德国Wolf及Storz的鼻内窦镜、电视监视系统、手术器械和鼻窦电动削切器。全部病例均在电视监视和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不同的上颌窦囊肿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1. 2. 1 单纯上颌窦囊肿经下鼻道开窗摘除
先将下鼻甲前端向中线翻转,扩大下鼻道,向后翻转下鼻道约直径约2. 0 cm的黏膜瓣,以直径约4 mm的上颌窦穿刺锥穿刺进入上颌窦腔内,用0°、30°、70°鼻内窥镜检查上颌窦腔,观察囊肿大小、位置,以及上颌窦自然开口及整个窦腔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病变仅局限于囊肿则用咬骨钳将窗孔扩大至直径约1. 5 cm,用钳子或鼻窦电动削切器摘除囊肿。复位黏膜瓣。
1. 2. 2 合并有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或鼻窦炎的上颌窦囊肿
采用Messerklingre进路,切除钩突,开放并扩大上颌窦口,用0°、30°、70°鼻内窥镜检查上颌窦腔,观察囊肿大小,位置。用钳子或鼻窦电动削切器摘除囊肿。如囊肿位于上颌窦的下壁或内侧壁不易经上颌窦自然口直接摘除时,可经下鼻道开窗摘除。同时合并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和鼻窦炎一并处理。
2 结果
6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均小于200 ml。经下鼻道开窗组有3例于术后取填塞纱条时出现开窗孔处出血,经再次填塞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无囊肿复发。其中采用Messerklingre术式组27例出现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的黏连, 6例出现上颌窦自然口的闭锁。经正规的术后鼻内镜复查处理术腔均能上皮化,各窦腔引流通畅,窦内黏膜光滑,无囊肿复发。
3 讨论
上颌窦囊肿早期症状不明显,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相应症状,对于有临床症状的上颌窦囊肿,我们主张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上颌窦囊肿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上颌窦囊肿传统的手术方法采用柯-陆氏手术,具有术野范围大,痛苦重,术后易发生面部肿胀,牙麻牙痛,上颌窦自然口闭锁以及术腔纤维化生长等缺点[2]。而鼻内镜上颌窦手术方法简单、迅速、安全、出血少,患者痛苦小,易于被医患接受[3]。与传统的柯-陆氏手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明视下进行手术操作,仅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的手术使广泛的鼻窦病变治愈或明显好转。
通过本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多数的上颌窦囊肿可以通过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治疗。其优点有:①良好的照明,视野清楚;②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鼻腔和鼻窦的正常解剖结构和黏膜有利于鼻腔和鼻窦生理功能的保留和恢复;③损伤小,创面出血较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不易复发;④双侧病变者可一期同时手术;⑤单纯的上颌窦囊肿采用下鼻道开窗操作容易,术后恢复好,不会引起上颌窦自然口的闭锁和中鼻甲的黏连;可同期处理鼻息肉、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病变[4]。同时在手术操作中我们体会到上颌窦开窗时勿太靠前以免损伤鼻泪管而导致日后形成鼻泪管狭窄、溢泪;开窗也不宜过于向后以免损伤鼻后外侧动脉。鼻内镜也有其局限性,对某些牙源性上颌窦囊肿还是需行上颌窦根治术。
我们的体会是术前要行鼻窦CT或鼻内镜检查,对患者鼻腔情况、囊肿的大小及位置要正确了解,估计术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治疗原则为: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彻底清除病灶,通畅引流,预防复发。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11.
[2]李惠萍,谷 贺,王亚君,等.内窥镜技术治疗上颌窦囊肿18例[J].辽宁医学杂志, 1998, 12(1): 28.
[3]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0.[4]殷晓东.鼻渊舒口服液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术腔粘膜转归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8):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