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成年人鼻腔出血5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25  浏览次数:755次

  作者:赵进福 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防城港 538001)

  【摘要】 目的 探讨成年人鼻腔出血的不同部位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成年人鼻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1例血液病全身广泛出血并吸入性肺炎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病人均治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鼻出血的病人,根据鼻出血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均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鼻出血;成年人;鼻内窥镜;微波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可由鼻病引起,也可由全身性疾病所致。轻者仅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2002年1月~2005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123例鼻出血病例中,其中52例为成年人,占42.28%,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收住院的10例,门诊处理的42例,其中男43例,女9例。年龄19~81岁,平均46岁。19岁~7例(13.46%),31岁~12例(23.08%),41岁~16例(30.77%),51岁~9例(17.31%),61岁~5例(9.62%),71~81岁3例(5.77%)。来自农村3例(5.77%),市郊10例(19.23%),城市39例(75.00%)。出血时间最短0.5h,最长2天。鼻中隔偏曲18例,高血压病9例,鼻外伤6例,肝硬化3例,鼻咽癌2例,萎缩性鼻炎2例,再障1例,不明原因11例。全部病例行血常规检查,除4例凝血功能有异常外,全部病例凝血功能正常。

  1.2 处理方法 ①寻找出血部位:鼻中隔前部、鼻中隔中部、下鼻甲前端28例,鼻腔前段顶部7例,鼻腔底部中后段12例,广泛性1例,不明部位4例。②治疗方法:23例利特尔区出血,4例下鼻甲前端出血,在麻黄素地卡因棉片收缩后微波凝固治疗,无需堵塞。4例严重鼻骨骨折者行鼻骨骨折复位后鼻腔填充凡士林纱条。12例鼻腔中后段出血在内窥镜下微波凝固,局部压迫明胶海绵,4例不明出血点予后鼻孔堵塞,术后抗炎治疗。

  2 结果

  52例鼻出血病人中,除1例血液病全身广泛出血合并吸入性肺炎,经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病例均治愈,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鼻出血的一般情况 鼻出血是常见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儿童、青少年鼻腔大出血相对较成年人少见,多为涕中带血或少量反复出血。而成年人有些鼻出血量多而且猛烈,尤其是外伤,高血压病、鼻咽癌、血液病者等。鼻出血也可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贫血、休克、急性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重者可危及生命。大量出血发生后,患者及家属均感到紧张及忧虑,医师应给予安慰使之镇静,并迅速果断的进行检查并寻找出血点,确定治疗方案[1]。并作全面的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进一步治疗原发病,只有明确出血部位和确定出血原因,才能迅速有效止血。

  3.2 鼻出血的病因及部位 局部病因常见的有鼻外伤、鼻中隔偏曲、各种鼻炎。全身性疾病有传染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肝肾功能障碍等。常见的出血部位大多来自鼻中隔区,尤其是鼻中隔前下区。此处为筛前及筛后动脉蝶腭动脉、腭大动脉、上唇动脉分支相互吻合的地方,形成动脉血管网及静脉血管网,血管丰富但脆弱,该处血管损伤、破裂,不易愈合,是最易出血的部位。本组52例成人鼻出血中有35例为鼻中隔前部和鼻中隔中部出血,占67.31%。另一个常见鼻出血部位是下鼻甲后方和咽交界的侧壁处,此处有静脉血管网,后鼻孔出血常发生于此。此外,鼻咽部的出血,如鼻咽癌,因局部的感染、坏死、血管受到侵蚀,有较固定的出血外,仍有部分患者难以确定出血部位。本组后鼻孔出血找不到出血部位的有4例,占7.69%。

  3.3 鼻出血的治疗 鼻出血治疗的关键是明确出血原因,寻找到出血点位置。对于一般的少量出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出血点局部烧灼,激光照射封闭血管或鼻腔堵塞,最常用的是凡士林前鼻孔堵塞,再出血者改为后鼻孔堵塞,更甚者进行血管栓塞或结扎术。后鼻孔堵塞压迫止血有效地治疗了大部分鼻出血患者,虽然较为可靠,但有文献报道鼻再出血率仍高达25%~52%[2]。而且传统的鼻腔堵塞法操作起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会造成堵塞位置不准确或无效堵塞。反复堵塞易造成鼻粘膜损伤可加剧新的出血,堵塞后易出现头痛,影响正常的呼吸和睡眠,长时间的堵塞还可以引起耳鼻感染等并发症。本组35例鼻中隔前段及下鼻甲前段的出血,经麻黄素地卡因棉片收缩后给予微波凝固治疗,使该出血处迅速凝固变白,血栓形成、血管闭塞,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于高血压鼻腔中后段的出血无需堵塞,先给予鼻腔堵塞止血,并进行降压治疗,待血压下降,平稳1~2天后取出纱条,在内窥镜下作微波凝固治疗。

  鼻内窥镜下凝固治疗鼻出血有很多优点:①出血点易找。鼻内窥镜明亮度大,视野较宽阔,可选择不同的视角,能较快地找到出血点,同时在吸引器的帮助下,可迅速的清除鼻腔内的出血,有利于发现和处理活动性出血,也可在内窥镜的引导下进行后鼻孔的堵塞,可准确压迫出血部位,避免盲目性。②组织损伤小,止血效果好。利用微波凝固小血管断端,达到止血目的。③患者痛苦减轻,鼻内窥镜下电凝止血,可部分代替堵塞止血。本组17例鼻腔中后段出血者中,12例找到出血点,凝固后在局部覆盖明胶海绵,无需凡士林堵塞,不再出血。4例未找到出血点,作后鼻孔堵塞,1例血液病因全身广泛性出血并吸入性肺炎而死亡,其余鼻出血者痊愈。

  【参考文献】

  [1] 李随勤.严重鼻衄的治疗[J].陕西医学杂志,1989,18(6):39-40.

  [2] Shaw CB,Wax Mk,Wetmore SJ.Epistaxis:a comparatiom of treatment [J].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ary,1993,109:60-6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