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甲骨切除术后微波治疗肥厚性鼻炎
发表时间:2012-04-25 浏览次数:727次
作者:段丙志,李先登,陈平,高红,曾雪彬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肥厚性鼻炎在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后仍鼻塞者,采用微波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后仍鼻塞者41例行微波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6~24个月,有效率为100.00%。结论 对于肥厚性鼻炎在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后仍有鼻塞,下鼻甲粘膜肥厚,下甲后端大,呈桑椹状或灰白色水肿者,行微波治疗是改善鼻塞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鼻炎;鼻甲;微波;内窥镜检查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通常以下鼻甲最重,致鼻腔堵塞。下鼻甲肥厚的治疗方法有:下鼻甲部分切除,下鼻甲粘膜下骨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电灼术,微波,激光,冷冻,等离子等,疗效不一。回顾我们对498例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患者采用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术后41例仍有鼻塞者采用微波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为我院2002年7月~2005年9月间治疗的病例。41例慢性肥厚性鼻炎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17~55岁,平均26岁;病史4~18年,平均6.4年。均有持续性鼻塞,闭塞性鼻音,有粘脓涕不易擤出;嗅觉下降,常伴耳闷耳鸣,咽喉不适,记忆力不同程度下降,头昏,睡眠不足等症状。其中8例伴慢性鼻窦炎,4例鼻中隔偏曲,4例为药物性鼻炎(持续应用滴鼻净或(和)麻黄素滴鼻4个月以上)。体征:下鼻甲肥厚显著,粘膜充血或呈灰白色,表面有粘脓涕呈颗粒状不易擤出,1%麻黄素收缩差,内镜下见下鼻甲后端呈桑椹状或苍白水肿。病人都经多种保守治疗无效。
1.2 手术方法 41例患者均在鼻内窥镜下行下鼻甲粘骨膜下部分骨质切除术。麻醉用1%丁卡因肾上腺素表面麻醉和含1‰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下鼻甲粘膜下浸润麻醉;矢状切开下鼻甲头端粘膜[1]达骨质表面于骨面向后作隧式分离下鼻甲骨,骨剪切除下鼻甲骨约1/2~3/4,清理术腔,红霉素软膏纱条填塞时将下鼻甲内外两侧粘膜对合压紧,抗炎,止血,支持治疗,48h后抽出纱条。术后2周复查见下甲后端较大,呈桑椹状或灰白色水肿,下鼻甲游离缘与鼻中隔及鼻底间距<3mm,患者诉鼻塞。同前述麻醉后鼻内窥镜直视下调整微波功率为40~50W,将电极插入肥厚下鼻甲后端粘膜下热凝,时间3~4s。使下鼻甲游离缘与鼻中隔及鼻底间距约4~7mm,口服抗生素及标准桃金娘油,局部生理盐水冲洗。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鼻腔通气良好,鼻分泌物消失,嗅觉恢复正常,耳鸣,头昏等症状消失,下鼻甲缩小,鼻粘膜色泽恢复正常;显效:鼻腔通气明显改善,耳鸣,头昏症状减轻,下鼻甲缩小,鼻粘膜色泽接近正常;改善:鼻通气改善(夜间有时通气欠佳),仍有鼻分泌物,嗅觉改善,有时头昏;无效:鼻通气无改善,耳鸣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41例中治愈17例(41.46%),显效22例(53.41%),改善2例(4.88%),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手术操作简单,但切除范围难以掌握,切除组织多,创伤大,破坏了下鼻甲加温加湿功能,并可导致萎缩性鼻炎的发生[3]。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对粘膜损伤小,对鼻甲形态保持好,尽可能地保留了鼻甲的生理功能,但下鼻甲骨的不规则及术中出血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对下鼻甲软组织肥厚,尤其下鼻甲后端肥厚,水肿者疗效欠佳。高频微波能使病变组织凝固,在粘膜下热凝,鼻甲减容,使鼻通气改善。但对下鼻甲骨性肥大者疗效较差,复发率高[4]。回顾我科498例鼻内镜下粘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后仍有41例鼻塞症状未改善(发生率为8.23%),对这部分病例再辅助微波粘膜下热凝治疗,两种方法相互补充,改善鼻腔通气。保护了鼻粘膜正常功能,并对相关疾病同时进行治疗,提高了治愈率。本组41例中8例有慢性鼻窦炎术中鼻内镜同时开放鼻窦,4例有鼻中隔偏曲术中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6-139.
[2] 卜国铉.耳鼻咽喉科全书—鼻科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0-46.
[3] 陈天会,杨先安,蒋正举,等.两种新方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比较[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1,24(3):233-234.
[4] 戴建军,樊立伟,李雪琴.86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