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26例中HPV的基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10  浏览次数:713次

  作者:耿建祥1,程晶晶1,兰建云2,李 海3,彭郑坚1,孙继花1 作者单位:1 210001 江苏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 2 江苏盐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3 江苏昆山,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关键词】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HPV 基因分析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引起人类宫颈癌的主要病因,也是目前最明确的引发人类恶性肿瘤的诱发病毒,它们还可引起人类的许多其他良、恶性肿瘤[1~6]。根据HPV嗜鳞状上皮的特征,我们采用原位杂交HPV(6/11型和16/18型)基因检测技术对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检测,分析6/11型和16/18型HPV表达与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关系,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组病例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的1990年3月-2010年8月间手术切除的26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及10例鼻息肉石蜡组织标本,26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组中,男22例,女4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3.3岁,同时复习其临床及病理资料。

  1.2 方法

  26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及10例鼻息肉组织(为对照标本),标本均由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切片,常规HE染色外,行原位杂交HPV(6/11型、16/18型)DNA检测。用地高辛记HPV(6/11型、16/18型)探针,按照福州泰普生物科学有限公司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标记,经过HPV DNA变性,靶序列特异杂交,信号放大、显色后,镜下观察结果。

  1.3 结果判定

  光镜下见6/11型、16/18型HPV在细胞核呈棕褐色着色,为阳性信号,阴性对照,细胞核不显色,按低倍镜下一个视野中细胞的阳性比例,将细胞表达的范围分成5级:0级无表达;Ⅰ级﹤25%(+);Ⅱ级25%~50%(++);Ⅲ级51%~75%(+++);Ⅳ级级>7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分组进行检验。

  2 结果

  6/11型、16/18型HPV阳性表达为细胞核着色。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表达于瘤细胞核,阳性细胞多呈灶状、索状或弥漫性分布,呈棕褐色着色。鼻息肉1例正常鳞状上皮6/11型HPV呈小灶性散在分布,着色浅。6/11型HPV在26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中16例呈阳性,其中8例为(+),2例为(++),4例为(+++),2例为(++++);10例阴性。16/18型HPV在26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中15例阳性,其中7例为(+),2例为(++),6例为(+++);11例阴性。6/11型HPV在10例鼻息肉组中1例为(+),16/18型HPV在10例鼻息肉组中均呈阴性。26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中16/18型HPV阳性2例,6/11型HPV阳性2例,6/11型和16/18型HPV都呈阳性的14例,6/11型或16/18型HPV阴性的8例。见表1、2。

  在26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中有14例为6/11型及16/18型HPV的混合性感染,2例为6/11型HPV感染,2例为16/18型HPV感染,8例为6/11型或16/18型HPV阴性者。本研究提示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中以6/11型和16/18型HPV的混合性感染为主,而单以6/11型或16/18型HPV感染者为少数。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HPV 6/11型检出率为61.5%,鼻息肉组HPV 6/11型检出率为0.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HPV16/18型检出率为57.7%,鼻息肉组HPV16/18型检出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HPV感染与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手术切除不能彻底清除HPV,这是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和恶性变的根本原因。表1 26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中16/18型HPV感染情况 表2 26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中6/11型HPV感染情况

  3 讨论

  鼻腔鼻窦的乳头状瘤是从上呼吸道上皮发生的少见的真性肿瘤,占所有鼻肿瘤的0.5%~5%,占鼻息肉的1/25~1/50,可单发、多发。少数发生于伴有广泛性幼年型乳头状瘤病病人的鼻咽部[8]。本组研究的26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单部位的18例,多部位的8例(两部位以上),提示本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以单部位为主。

  大体:此瘤呈息肉状。多见于鼻腔侧壁,位于中隔者少。位于侧壁者多为内翻性,中隔者呈外突蘑菇状。一半病例见于一侧鼻腔,一半为一侧鼻腔伴鼻窦(以上颌窦为多),10%为双鼻腔。

  光镜:内翻性乳头状瘤位于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中,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大块上皮团,应与组织由于斜切面而造成的上皮“内翻”相区别。有时可见分泌腺导管上皮成肿瘤性,以至于可偶尔见到导管中乳头状瘤与正常导管上皮的交界点。肿瘤性上皮团有时可紧贴骨组织而误认为浸润性癌。肿瘤累及导管时其圆形轮廓仍可见,可作为与癌浸润的鉴别点[8]。

  肿瘤性上皮不仅可累及鼻腔分泌腺,还可累及鼻窦,并逐渐取代正常的黏膜上皮,故肿瘤不仅向腔内突出,也向四周扩展,这一点可能是乳头状瘤术后易复发的原因。有的病例曾见到肿瘤上皮延及鼻咽、咽鼓管、中耳。乳头状瘤临床上复发率达30%~67%,如果长期随访还会更高,多数在3年内复发。少数达10年以上。复发病灶中的不典型性、上皮内黏液滴及鼻窦受累增多。外生性乳头状瘤复发率比内翻性低。多数乳头状瘤无不典型性,少数可见到轻、中、重度不典型性以及原位癌和癌变。大的肿瘤癌变率高。从报道的资料看,原位癌占10%~15%,浸润癌占3%~10%[8]。

  鼻乳头状瘤有许多名称,均反映了其不同的显微镜下特点。主要的类型有菌状乳头状瘤、内翻性乳头状瘤和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又称为圆柱细胞乳头状瘤),而菌状和内翻性乳头状瘤常称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瘤或简称为乳头状瘤病。鼻乳头状瘤的发生与炎症无关,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有关,HPV感染与鼻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原位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的研究证实在菌状和内翻性乳头状瘤中显示有人乳头瘤病毒的DNA,而在圆柱细胞乳头状瘤中该病毒的DNA检测呈阴性[8]。

  临床特点:鼻乳头状瘤主要发生于30~50岁,通常男性是女性的两倍。单侧鼻阻塞是最常见的,但也可见鼻出血、局部疼痛、脓性分泌物及突起。后者症状仅在内翻性乳头状瘤中有报道,反应了它有压迫性侵蚀骨的能力。虽然乳头状瘤常常是多灶性的,但双侧发生少见。如果治疗仅为局部切除,此三种乳头状瘤的复发率为50%~70%(通常在1~2年内),除非发生了癌,复发瘤和原瘤有相同的镜下特点,但是,有的作者报道复发瘤有更显著的非典型性和较多的核分裂象。鼻及鼻窦外侧的乳头状瘤行中部下颌骨切除术后复发率可以降低到约5%。复发率并不是总与组织学特点相关[8]。本组患者中30~50岁的8例,50岁以上的18例;50~60岁的14例,占本组患者的53.9%,为患者的半数以上,提示本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以50~60岁年龄段为主,男性是女性的5.5倍。发生于单鼻腔的25例,双鼻腔的1例,表明此瘤以单鼻腔发病为主。26例患者均有鼻腔阻塞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出血、局部疼痛等症状。本组1例患者1984年发现左侧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至1990年因脑出血死亡6年间曾4次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左侧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此患者为6/11型及16/18型HPV的混合性感染,提示虽然每次手术切除了瘤体,但是HPV依然存在,这就是此患者左侧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反复复发的根本原因所在。

  诊断:人乳头瘤病毒属乳头瘤病毒科,是一类特异感染人类上皮、黏膜的微小共价双链环状DNA病毒。1949年Straus等首先在电镜下从普通疣体浸出液中观察到HPV颗粒以来,至今已发现约200多种人乳头瘤病毒。其长约8.0kb(碱基对),分子量为5×106,沉降系数40,在电镜下观察该病毒为球型、无包膜、表面有72个壳微粒,直径45~55nm。由于人乳头瘤病毒目前仍不能在体外细胞中进行培养,与其他病毒所不同是,人乳头瘤病毒一开始就采用基因型来分类,一般不用血清型进行表述。PV可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中,人类是HPV的唯一宿主。一般认为其高危型病毒致癌,低危型病毒致瘤,也有低危型致癌的报道。目前发现有20多种致癌的高危型,其中13种高危型HPV较为常见,而16、18型HPV约占致癌型别的70%左右,所以说,16、18型HPV是最常见的致癌型别[9]。

  由于原位杂交能在成分复杂的组织中进行单一细胞的研究而不受同一组织中其他成分的影响,而且不需要从细胞中提取核酸,对组织中含量低的靶序列有极高的敏感性,并可完整地保持组织与细胞形态,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组织细胞的相互关系及功能状态[7]。因此,原位杂交是诊断和研究HPV感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本文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HPV6/11型检出率为61.5%,HPV16/18型检出率为57.7%,提示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与HPV(HPV6/11、16/18型)感染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这给我们临床耳鼻喉科医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除手术切除之瘤体送病理检查外,都要对乳头状瘤组织进行HPV检测,以确定该组织中是否存在HPV感染,这是临床医生确定此患者是否复发,是否需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所在。

  治疗:研究发现鼠干扰素(IFN)-ε无种属特异性,可抑制人Burkitt淋巴瘤B细胞增殖,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有抗病毒作用。现已证明人或鼠干扰素-ε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控的活性。近年来,在美国,干扰素-ε已被批准用于治疗人自身免疫性疾病、尖锐湿疣、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膀胱癌、宫颈癌、喉乳头状瘤等多种疾病[10]。我们认为对感染了HPV的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手术切除瘤体后,应在病灶局部,甚至全身给予抗病毒治疗,也就是说病灶局部及肌肉注射干扰素-ε可起到抗病毒、抗增殖和调控免疫的作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控制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和恶变。

  总之,高、低危型HPV感染与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V的检测对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首先,要尽快在全国各地开展和普及HPV知识及技术;其次,对高、低危型HPV进行中、西医药物的干预治疗,切断其致瘤、致癌途径,配以病理检查,使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早期发现、预防和控制其恶性变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兰建云,邵伟伟,袁苏娟,等. 外耳道乳头状瘤中的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4):391-393.

  2 Munger K,Baldwin A,Edwards KM,et al. Mechanism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induced oncogenesis. Journal of Virology,2004,78:11451-11460.

  3 Yoshinouchi M,Hongo A,Nakamura K,et al. Analysis by multiplex PCR of the physical statu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DNA in cervical cancers. J Clin Microbiol,1999,37:3514-3517.

  4 罗荣城,韩焕兴.肿瘤综合诊疗新进展,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6.

  5 任香善,林贞花,吴群英,等. 子宫颈癌△Np63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646-648.

  6 潘永正,王飞,骆丹,等.人乳头状瘤病毒及其感染免疫研究进展.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2):144-146.

  7 符征,况光仪,林杰,等.原位杂交检测喉癌组织中p53 mRNA表达.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4,11:346.

  8 Rasai J.回允中(主译). 阿克曼外科病理学(上卷),第9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305-309.

  9 耿建祥,王旭波.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4-184.

  10 Argiris A,Karamouzis MV,Raben D,et al. Head and neck cancer. Lancet,2008,371:1695-170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