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应用微波处理术腔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4-20  浏览次数:663次

  作者:覃文格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耳鼻咽喉科,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后更有效的术腔处理方法,以促进创面早日愈合,同时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对慢性鼻窦炎Ⅱ型2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后应用微波处理创腔,而对照组应用钳除法处理创腔,其它综合治疗方法相同,对比两组病例10周上皮化率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组10周上皮化率为81.67%,对照组为63.33%,治疗组治愈率为86.67%,对照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施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应用微波处理术腔,简便易行,患者痛苦减少,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疗效。

  【关键词】 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微波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高低,不仅依赖于精湛的手术技术,也依赖手术后正确的术腔处理和综合性治疗方法,特别是术腔处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1]。我科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对慢性鼻窦炎Ⅱ型2期患者施行鼻内镜手术后应用微波处理术腔,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Ⅱ型2期慢性鼻窦炎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6~65岁,病程3个月~5年;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1~63岁,病程6个月~6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一术者按Messerkinger方式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采用不同的术腔处理方法以观察疗效。

  1.2 术腔处理及综合治疗方法

  1.2.1 术腔处理

  术后1周开始在鼻内镜下进行术腔换药、清理。用1%地卡因表麻后,在鼻内镜下检查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吸除分泌物,清除血痂、伪膜后,如发现有残存息肉、新生囊泡、肉芽、息肉等病变组织,则给予进行术腔清理。两组病例需进行术腔清理发生率分别为80.00%(48/60)和85.00%(51/60),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依病变组织所在部位情况,将微波头弯成适宜形状,在30W功率上对病变组织进行热凝处理,每1~2周1次,据具体情况确定,直至创面上皮化、组织愈合。对照组根据具体情况用钳除法钳除残存息肉、新生囊泡、肉芽及息肉等。

  1.2.2 术后综合治疗方法

  出院后两组病例均口服罗红霉素150mg每日3次×30天,150mg每日2次×30天,150mg每日1次×30天。口服强的松30mg每日1次×10天,20mg每日1次×10天,10mg每日1次×10天。对少数鼻腔粘膜炎症反应较重,息肉较多或反复,变态反应者可延长用药时间,其中个别病例胃病发作予停药并行内科治疗。用善邦通鼻腔冲洗剂行鼻腔冲洗,每天2次×20天,以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天2次维持3个月,局部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剂滴鼻3个月,用伯克钠或雷诺考特喷鼻治疗3~6个月。

  2 结果

  两组病例均随访至术后6~12个月,疗效标准按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评定[2]。治疗组10周上皮化率为81.67%(49/60),对照组10周上皮化率为63.33%(38/60),经组间比较χ2=5.06,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86.67%(52/60),对照组治愈率为70.00%(42/60),经组间比较χ2=4.9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病人反映术后处理痛苦少,一般不出血,无需再行鼻腔填塞。而对照组病人反映术后清理有一定痛苦,钳夹时疼痛明显,出血较多,有20例需行填塞止血。

  3 讨论

  文献[3]指出鼻窦炎鼻息肉术后粘膜转归方式分三个阶段,即术后1~2周的术腔清洁阶段,3~10周的粘膜转归竞争阶段和10周以后的上皮化完成阶段。三个阶段中以第二阶段术后处理最为重要,处理得当,囊泡、肉芽、小息肉、纤维性粘连等不断被清理,粘膜再生和上皮化逐渐扩展,病变范围越来越小,最终将完全上皮化。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不处理,病变组织的生长就会不断扩大并妨碍上皮化的扩展,形成迁延性炎症[4],导致粘连,术腔和窦口缩窄及闭塞。

  鉴于技术水平和设备的限制,鼻内镜手术中可能残留息肉及不规则的粘膜,导致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粘连、闭锁而影响手术疗效。加上术后可能出现囊泡、肉芽及增生息肉,术后必须给予适当清理。术后换药、清理的频数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换药清理过频,增加患者痛苦,损伤上皮化的粘膜,没有必要进行经常处理。换药清理过少,导致残留及新生病变组织不断扩展,妨碍粘膜上皮化,两者均可造成治愈率下降,治愈期延长,延缓创面愈合。鼻内镜鼻窦手术后术腔清理技术十分重要,既要清理腔内发生的病理改变,同时应尽量减少损伤已上皮化的粘膜,切忌钳取范围过大和撕扯动作,可使用锐利刮匙、电动切割器,也可以使用微波、射频或激光。

  应用微波清理创腔,主要通过微波对组织的内生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变性、萎缩、结痂,经过2~4周时间,新生的上皮、粘膜修复创面,治愈了疾病。含有高水分的息肉、肉芽能吸收更多的微波能而易变性萎缩、结痂、脱落。微波处理术腔,患者痛苦少,一般不出血,不需要行鼻腔填塞。而常规的钳夹法由于采用撕扯动作,易损伤正常或已上皮化的粘膜,导致粘膜水肿、出血,甚至感染、粘连,延长粘膜上皮化时间,影响疗效。部分需再填塞止血,增加患者痛苦。本组资料中对照组有20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出血而再行填塞。微波探头体积小,可灵活弯曲、操作方便,副损伤小,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或已上皮化的粘膜,最适宜于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86.67%,10周上皮化率为81.67%,而对照组分别为70.00%和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说明施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应用微波处理术腔,简便易行,能缩短创面上皮化时间,提高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汉佳,张世平,巫爱霞.射频在鼻内镜术后残灶处理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17):809-810.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3.

  [3]许庚,李源,谢民强,等.功能性鼻窦手术后术腔粘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5):302-305.

  [4]韩德民,周兵,刘华超.1000例鼻内窥镜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1(3):358-36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