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例鼻衄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695次
作者:郭晓文
关键词 鼻衄;诊断;治疗
鼻衄为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既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症状,又是一种单独的疾病。我院耳鼻喉科于1992年~2002年共收治鼻衄患者186例,住院原因为短期内反复多次出血,出血量较多或出血部位不明确。为总结经验,指导临床实践,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
186例鼻衄患者中,男性128例,占68.82%;女性58例,占31.18%。
1.2 年龄
186例鼻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岁~78岁之间。其中,10岁以下12例,占6.45%;10岁~20岁18例,占9.68%;21岁~30岁30例,占16.13%;31岁~40岁21例,占11.29%;41岁~50岁32例,占17.20%;51岁~60岁44例,占23.65%;61岁~70岁26例,占14.00%。70岁以上3例,占1.61%。患者年龄分布,以青状年居多,儿童和老年较少。
2 诊治与讨论
2.1 诊断
诊断鼻衄一般无困难,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出血部位,查明鼻衄原因及其有关的原发病,准确估计失血量及其有关的并发症。
2.1.1 出血部位
186例鼻衄患者中,鼻腔前部出血者82例,占44.09%;鼻腔后部出血者104例,占55.91%。鼻腔前部出血,除肿物、手术及外伤之外,绝大多数来自鼻中隔前下方的Little's区;鼻腔后部出血部位不易查出,大多发生在下鼻甲后端的下鼻道外侧。因为该处有怒张静脉和蝶腭动脉分支构成的鼻咽血管丛。
2.1.2 出血原因(见表1)
表1 186例鼻衄原因分析(略)
在各种病因中,以全身性病因居多87例,占46.77%;局部性病因次之62例,占33.33%;病因不明者37例,占19.90%。由表1统计分析可见,在全身性病因中又以高血压所占比重最大,其出血部位以鼻腔后部出血居多;在局部病因中,以鼻中隔偏曲、鼻外伤及鼻腔手术后出血多见。其出血部位以鼻腔前部出血为主;病因不明突发鼻衄可能与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1] 血管浅在及粘膜干燥、缺乏维生素C、K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2.1.3 失血量估计:关于鼻衄失血量估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量迅猛出血,其失血严重性易引起重视;另一种是反复出血,就诊时不一定有活动性出血,易被忽视。但当累计失血,过多时也可致失血性休克和贫血等并发症,应予警惕。本组资料中有179例患者因严重活动性出血而急诊住院,另有7例患者因反复出血不止而住院。
2.2 治疗
治疗鼻衄应针对病因及发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2.1 病因性治疗:应针对鼻衄病因积极治疗原 发病。对高血压者应采取药物降压措施;对鼻中隔偏曲者应进行其粘膜下切除术矫正;对鼻腔肿瘤者行手术切除;对鼻窦炎者给予药物治疗或穿刺冲洗处理。
2.2.2 对症治疗:对鼻衄患者除采取卧床休息、鼻部冷敷等一般常规处理外,还要针对出血情况及时应用镇静、止血、抗感染等药物治疗或采取局部止血治疗。
局部止血常用方法有:①填塞法:前后鼻孔填塞迄今仍是控制鼻出血最有效的手段。本组186例鼻衄患者中,对179例急诊入院有严重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均行前鼻孔填塞,55例加用后鼻孔填塞,止血效果尚好。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不少病人虽经多次填塞出血仍未能控制,重要原因之一是无效填塞 [3] 。为提高填塞止血效果,我们对10例患者用明胶海绵填塞,于明胶海绵上敷以云南白药粉剂,对小儿鼻衄患者止血效果尤佳。后鼻孔栓子填塞为治疗鼻腔后部出血最常用的方法,其疗效取决于填塞物能否将出血侧后鼻孔严密封闭。关于填塞物的保留时间,在抗生素控制下一般可保留72h或更长些。当填塞48h未再出血,即可考虑撤除填塞物。②烧灼法:包括化学药物、微波、激光烧灼。其中,以化学药物烧灼止血最常用,适于治疗鼻腔前部出血,尤其是有反复鼻衄史者。我们对30例Little's区单个浅在血管出血者用3%三氯醋酸细小卷棉子烧灼出血点后,再加用填塞止血效果满意。③血管结扎法:适用于经其它疗法止血效果不好,仍有反复持续出血者,可考虑行动脉结扎术。在本组病例中,对2例鼻腔后部出血不止者行上唇动脉结扎,2例行颈外动脉结扎,1例行筛前动脉结扎,止血效果均较良好。关于血管结扎术的应用,有文献报道 [2] ,约1.7%~10%的鼻衄患者需行血管结扎术。多数学者主张对保守无效者应积极采用血管结扎术。在血管选择方面视出血部位而定,对出血部位不明者,先考虑结扎颈外动脉或颌内动脉。
参考文献
1.陶正德.鼻衄(150例病历分析).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82,2:113
2.李国佳.鼻衄(220例住院病历分析).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82,2:126
3.黄红彦.鼻出血止血失败的相关因素及分级治疗.临床耳鼻喉科杂志,1996,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