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前下方出血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2-02-16 浏览次数:604次
作者:疏琳 作者单位:安徽桐城,桐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诊之一,鼻中隔前下方出血较鼻腔其他部位出血较多,且有时出血来势凶猛。我科于2005年2月~2007年1月将390例(471例)鼻中隔前下方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鼻中隔黏膜划痕术、改良鼻中隔黏膜划痕术、微波热凝术,并进行疗效对比,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90例(471侧),男265例(315侧),女125例(156侧)。年龄9~40岁。病程1天~10年余,将患者分为三组,全部患者均鼻腔反复出血,有时出血量大。鼻中隔前下方均有血管扩张,隆起。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血管网,可见出血灶或有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同时黏膜糜烂。均不伴有血液系统及内科其他疾病。
1.2 治疗方法
1.2.1 鼻中隔黏膜划痕组(135侧) 取端坐位,1%丁卡因鼻腔黏膜表面麻醉,15号小圆刀作鼻中隔前下方出血点周围“#”形划痕,切开黏膜及切断血管。术毕,凡士林纱条前鼻孔微填塞。48 h取纱条。
1.2.2 改良鼻中隔黏膜划痕组(176侧) 取端坐位,1%丁卡因鼻腔黏膜表面麻醉,15号小圆刀作鼻中隔前下方黏膜表面刮除,即切除扩张血管。并用枪状镊夹少量棉花做术区前后、上下推吸,以清除残留的扩张血管,至黏膜光滑,术毕,凡士林纱条前鼻孔微填塞,48 h取纱条。
1.2.3 微波热凝组(160侧) 取端坐位。1%丁卡因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取合适的微波探头,应用WGZ-1D微波多功能治疗仪(合肥四十三研究所生产)。功率30~50 W,对准出血点,脉冲式点击,致出血停止。术后创面涂红霉素眼膏少许。全部患者术后均适量口服抗生素及维生素B2、维生素C。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鼻腔无出血。好转:鼻腔少量出血或渗血。无效:鼻腔仍出血,需要重新填塞治疗。
2 结果
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结果。
可以看出改良鼻中隔黏膜划痕组治愈率高于鼻中隔黏膜划痕组(u=5.11,P<0.01),也高于微波热凝组(u=4.78,P<0.01),鼻中隔黏膜划痕组与微波热凝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结果
3 讨论
鼻中隔前下方(little区)有着丰富的血管网,儿童、年轻人鼻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该区[1],有时出血量大,甚至休克。目前对该区鼻出血的治疗有多种方法。本组仅就鼻中隔黏膜划痕法、改良鼻中隔黏膜划痕法、微波热凝法进行分析对比。
3.1 鼻中隔黏膜划痕术 由于鼻中隔前下方有着丰富的血管网,所以该手术的目的是将与出血点相通的血管切断,故在出血点周围作“#”形划痕,使血管切断,切口形成瘢痕而达到治愈。但该术式如果“#”形切口过深,创伤较大,致使该区黏膜糜烂,或术后血管再通,均可引起再出血,考虑该组4例无效均与此有关。该术式不可两侧同时手术,否则鼻中隔易穿孔。
3.2 微波热凝术 其是利用人体组织吸收微波能量后温度增高,产生热效应。高能热效应使组织瞬间凝固,达到止血作用。操作简便,止血效果好。但微波具有深组织凝固,出血点周围也有一定范围被凝固,局部组织被破坏,形成创伤,纤毛功能破坏,且不能鼻中隔两侧同时进行,因易引起穿孔;由于鼻中隔前下方出血或出血倾向有时多点,微波不宜同时进行;鼻出血剧烈时,微波止血效果差。本组8例无效者均为鼻出血量大的患者,后改为鼻腔填塞止血。
3.3 改良鼻中隔黏膜划痕术 其是将扩张、高出黏膜表面之血管切除。切除后通过血管的回缩作用,在术区有数个点状小出血点。再用凡士林纱条微填塞,即能达到止血效果,该术式创伤小,黏膜保护好。可对多个出血灶及鼻中隔两侧同时进行,不发生鼻中隔穿孔。本组应用该术式,所有双侧鼻中隔前下方出血者均采取同期手术,无一例发生穿孔。该术式更简单、经济,疗效优于鼻中隔黏膜划痕术及微波热凝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振声.耳鼻咽喉科学-头颈外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