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小儿急性喉炎20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08  浏览次数:588次

  作者:张景波,杜兴娟,石艳凤,史亚军,耿丽君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南县医院耳鼻咽喉科 ICU科

  【关键词】 喉炎,急性喉炎

  小儿急性喉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我科对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200例小儿急性喉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儿中,男109例,女91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1.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 h至3 d,平均4 h。均有声音嘶哑、伴犬吠样咳嗽,而非小儿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亦无合并急性传染病情况。发热患儿174例,体温37.6~40.5℃,平均38.6℃。入院时为吸气性呼吸困难,依据病情轻重,分为4度[1]:1度呼吸困难患儿51例;2度呼吸困难患儿96例;3度呼吸困难患儿45例;4度呼吸困难患儿8例。其中伴有浅昏迷者3例,伴有肺水肿者2例。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足量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激素静脉滴注,适当补充液体;给予生理盐水30 ml、地塞米松3 mg、α糜蛋白酶4 000 U雾化吸入;持续低流量吸氧,并作好气管切开准备。抗生素给予青霉素,每日5~20万U/kg,或给予头孢曲松,每日50~75 mg/kg,分2次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给予利巴韦林,每日10~15 mg/kg,分2次静脉滴注。按照0.3 mg/kg,给予地塞米松入壶,后以地塞米松5 mg入液维持静脉滴注,如果治疗前呼吸困难为3度或以下,应用激素后仍有加重或未缓解,每隔0.5~1 h,加用地塞米松2 mg入壶。如果用药前为4度呼吸困难,应用激素起效后症状仍然继续加重,则立即行紧急气管切开手术;对于烦躁、哭闹患儿,给予异丙嗪25 mg、肌肉注射。

  1.3 观察指标 炎症性喉梗阻患儿,病情为逐渐发展,不同于异物等引起的急性喉梗阻,缺氧致发绀症状不典型,且患儿缺氧早期就可出现意识淡漠的安静假象。因此,笔者结合喉鸣音强弱的变化、“三凹征”的转变、哭闹程度及意识等综合分析患儿病情。

  2 结果

  200例中,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呼吸困难多在应用激素后约1 h好转,最长时间在6 h好转,重症(包括浅昏迷)患者5~6 h呼吸困难缓解,意识转清与呼吸困难缓解约同步。有在病程中出现咳嗽加重伴双肺的干口罗音患儿72例,但呼吸困难减轻;出现腹泻患儿38例,大便每日3~7次不等,均经过对症治疗及积极治疗原发病后好转。死亡1例:患儿入院时2度吸气性呼吸困难,体温37.8℃,经用药后呼吸困难无加重,在应用药物静脉滴注1.5 h后,患儿突然出现咳痰伴有喉痉挛,经抢救无效死亡。分析死亡原因可能与患儿痰液粘稠,未能有效吸痰,同时未能紧急切开气管有关。

  3 讨论

  由于小儿喉腔较小,喉软骨柔软,喉黏膜下淋巴组织和腺体组织丰富,抵抗力弱、咳嗽机能差,分泌物不易排出,神经系统不稳定容易喉痉挛,故而如发生喉炎,更容易导致喉梗阻而危及生命[2]。由于小儿心肺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呼吸困难更易导致昏迷、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甚者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对小儿急性喉炎的治疗应争分夺秒,尽快恢复患儿的呼吸道通畅。

  3.1 应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抗病毒、减轻水肿、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因而用于治疗小儿急性喉炎可减轻喉水肿,减轻喉阻塞症状,效果明确。可以采用地塞米松大剂量冲击治疗,按照0.3 mg/kg入壶或静脉推注,之后给予0.5~1.0 mg/kg维持静脉滴注,密切观察呼吸改善情况,如呼吸困难反有加重,隔约1 h追加2 mg入壶,可如此2~3次,最大用量达3.0 mg•kg-1•d-1,患儿无任何不良反应。地塞米松在第1天大剂量应用后,再给予0.3 mg•kg-1•d-1的剂量应用2 d,以巩固疗效。

  3.2 严格气管切开适应证 在我院收治的小儿急性喉炎患者中,3度及4度呼吸困难患儿53例,均经药物治疗后痊愈。可见,随着强有力的抗生素的问世,随着大剂量激素的应用,炎症性喉梗阻患者的气管切开率明显下降,李清明等[3]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组资料显示,4度呼吸困难患者在做好气管切开准备的同时,仍然可以积极给予大剂量激素,呼吸困难均逐渐缓解,而无病情继续加重情况。但是,气管切开仍是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的办法,因此,治疗中仍应时刻作好气管切开的准备。患儿死亡1例,如经及时紧急气管切开或许结果会不一样。

  3.3 使用镇静剂 对于过度烦躁的患儿,需要及时给予镇静剂,我们选用异丙嗪,异丙嗪不仅有镇静作用还可以减轻喉头水肿从而更好地缓解呼吸困难。在给以镇静剂后,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免镇静掩盖了病情的恶化。

  可见,对于小儿急性喉炎的治疗应及早应用大剂量激素和足量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同时注重吸氧、雾化吸入,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调整用药,大多患儿可以避免行气管切开。但仍应做好气管切开准备。

  【参考文献】

  1 田勇泉主编.耳鼻咽喉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1.

  2 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55.

  3 李清明,彭培宏.气管切开适应证的变化和发展.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17017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