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硝酸银烧灼结合口腔溃疡膜治疗鼻出血83例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1-07-21  浏览次数:588次

  作者:夏睿彦 刘大有 张军梅  作者单位: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银川750004

  【摘要】为探讨硝酸银烧灼结合口腔溃疡膜治疗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合并出血的效果,选择151例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合并出血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患者仅行单纯硝酸银烧灼治疗,治疗组83例患者硝酸银烧灼后用口腔溃疡膜敷于烧灼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1%)高于对照组(57.3%),P<0.01。提示对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合并出血的患者,硝酸银烧灼后用口腔溃疡膜敷于烧灼处治疗,可有效减少出血复发,促进糜烂面愈合。

  【关键词】 鼻出血 硝酸银 口腔溃疡膜

  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合并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疾病,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常用的是局部烧灼和凡士林纱条填塞,但易复发再次出血,填塞还可造成鼻腔黏膜糜烂面扩大。我科自2002年6月~2006年6月尝试用硝酸银烧灼后再用口腔溃疡膜敷于烧灼处治疗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合并出血者15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及分组

  151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83例,男57例,女26例,年龄5~65岁,平均21.9岁。对照组68例,男43例,女25例,年龄5~65岁,平均18.6岁。两组病人均以鼻出血就诊,就诊时检查发现鼻中隔前下方黎氏区黏膜糜烂及出血,出血者用1%呋麻滴鼻液棉片局部压迫止血。

  1.2治疗方法

  用2%地卡因棉片置于黏膜糜烂处行表面麻醉,再用卷棉子蘸少许50%硝酸银溶液于两组病人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面进行烧灼,烧灼面直径不宜超过0.5cm,以局部发白为度;鼻中隔双侧黎氏区黏膜糜烂者,仅烧灼一侧。分析疗效结果时仅统计治疗侧数据。治疗组病人待烧灼完成后,用0.7cm×0.7cm大小的口腔溃疡膜轻置于烧灼面及糜烂面,使口腔溃疡膜贴在局部。每隔日按上述方法换药一次,但不予烧灼,1周后复诊。所用口腔溃疡膜为西安康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药物成分为庆大霉素、达克罗宁、地塞米松、甲硝唑、洗必泰、冰片。对照组不再作其他处理。

  1.3疗效标准

  治疗标准:治愈:治疗后1周内鼻出血无复发,复查时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面消失,局部黏膜光滑;显效:治疗后1周内鼻出血无复发,复查时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面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后1周内鼻出血复发,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面无明显缩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果:治疗组83例,治愈28例(33.7%),显效46例(55.4%),无效9例(10.8%);对照组68例,治愈12例(17.6%),显效27例(39.1%),无效29例(42.6%),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3,P<0.01)。

  3讨论

  临床上大部分鼻出血,特别是少儿患者均来自鼻中隔前下方黎氏区。因鼻部数支重要血管汇集于此形成血管网,加之黎氏区位于鼻腔前端,易被不洁的手指搔抓,局部被损伤,再西北地区干燥,外来人员或部分本地人员对干燥气候不适应,故易导致鼻黏膜糜烂出血。烧灼法、冷冻法及局部硬化剂注射疗法也可以使局部出血停止,但其主要是在出血局部形成瘢痕组织,更削弱了鼻腔黏膜的分泌功能,使局部更加干燥容易结痂,加重局部的干燥不适及鼻腔阻塞,影响鼻腔的通气功能或引起新的出血病灶[1]。对此类病人单纯用化学药物烧灼法治疗,常常出现糜烂面愈合时间延长,一般10~12d方可愈合,鼻出血复发,需反复烧灼,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对照组中有29例患者在1周内复发鼻出血,提示单纯化学药物烧灼治疗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合并出血尚有不足。笔者于烧灼后用口腔溃疡膜局部敷贴,因口腔溃疡膜的药物成分中含有抗生素、激素、麻药及其它辅形剂,膜内药物成份能持久释放,使患处得到保护,减轻不适,并促进患处微循环改善,具有消炎抗过敏、缓解不适、促进糜烂面愈合等作用[2]。再局部敷贴口腔溃疡膜可以直接对出血血管起压迫止血的作用,减少出血复发[3]。口腔溃疡膜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口腔黏膜溃疡,笔者观察到口腔溃疡膜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能有效防止鼻出血复发,而且也能促使鼻中隔黎氏区糜烂面的愈合,缩短愈合时间。治疗组中有33.7%的病人在1周内痊愈,提示硝酸银烧灼结合口腔溃疡膜对鼻中隔黎氏区黏膜糜烂出血有明显疗效。

  【参考文献】

  [1]殷延涛.洗必泰口腔溃疡膜局部贴敷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1999,6:375-376.

  [2]蓝太富.简明实用药物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94-1095.

  [3]敖丽君.应用口腔溃疡膜治疗鼻出血143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2:98.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