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入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
发表时间:2011-07-01 浏览次数:476次
作者:杨明福,张克辉,钟静静
【摘要】 目的 探讨孤立性蝶窦较为微创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7例孤立性蝶窦病变行鼻内镜下经鼻入路开放窦口,清除病变。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痊愈13例(76.5%),好转2例(11.8%),总有效率88.2%。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 蝶窦,鼻内镜
孤立性蝶窦病变常仅有头痛及眼部症状,无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临床上较易误诊及漏诊。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以及鼻内镜在鼻腔检查中的推广,大大减少了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误诊率及漏诊率。鼻内镜在鼻部手术中的普及,大大地提高了疾病治愈率,减少了手术创伤。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0年3月~2003年5月孤立性蝶窦病变手术患者,其中鼻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7~63岁,临床表现:头痛11例,复视、视力下降2例,鼻回吸鼻涕中带血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内镜鼻腔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1]。3例行MRI检查,术后病理证实,慢性炎症7例,真菌性蝶窦炎5例,囊肿4例,低分化鳞癌1例,均为孤立性蝶窦病变。
1.2 手术方法 3例行全身麻醉,14例行局部麻醉。将1%地卡因加0.1%肾上腺素棉片置于患侧鼻腔收缩黏膜,反复3次,局麻患者用1%利多卡因10ml于术侧中鼻甲、中鼻甲尾端附着处、鼻中隔尾端行局部浸润麻醉。先切除中鼻甲尾端1/3~1/2,扩大蝶窦前壁视野,在蝶筛隐窝处寻找蝶窦开口,若因窦口水肿变窄,可用细吸引器或探针探查,一般位于上鼻甲后端内侧,距中鼻甲后端游离缘与鼻中隔水平连线上1.0cm左右处,然后清除窦口处息肉及水肿黏膜,用吸引器吸尽蝶窦腔内黏脓性分泌物或干酪样物,扩大蝶窦开口及蝶窦前壁,进入蝶窦将病变组织切除,并送病检。术后予抗生素油纱条填塞鼻腔,全身用抗生素。48h后取出油纱条,第7天行内镜术腔清洗,术后按内镜手术标准定期复查。
1.3 术后效果评定 根据Kimmelman等[2]的分类法修改方案分5型:Ⅰ型,痊愈(症状均消失);Ⅱ型,症状改善;Ⅲ型,症状复发需保守治疗;Ⅳ型,复发需再行手术治疗;Ⅴ型,失访。
2 结果
本组17例,随访6~24个月,13例痊愈,占76.5%;2例症状改善,占11.8%;总有效率88.2%;1例因诊为低分化鳞癌而转肿瘤科放疗,1例失访。
3 讨论
蝶窦位于颅底且与中颅窝的蝶鞍、颈内动脉、海绵窦、视交叉以及第Ⅱ~Ⅴ对脑神经关系极为密切,同时由于蝶窦的发育和气化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导致蝶窦周围结构变异,使蝶窦手术难度大。另外孤立性蝶窦病变病种广泛,包括孤立性蝶窦炎、真菌性蝶窦炎、蝶窦后鼻孔息肉、蝶窦黏液囊肿、蝶窦脑膜脑膨出、脑脊液鼻漏、视神经管骨折、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骨化纤维瘤、蝶窦颈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和蝶窦良性肿瘤等。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加重,抗生素的应用,蝶窦囊肿、蝶窦炎、蝶窦真菌病发病增加。鼻内镜具有直观、视野清楚、效果可靠、保护鼻腔生理功能、不必在面部做切口、减少减轻术后不良反应等优点,对于孤立性蝶窦病变,如果鼻腔没有严重疾病者,相对其他传统径路,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腔径路是入蝶窦最直接的途径,具有直视下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少等特点,不失为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
2 Kimmelman.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tranoral ethmoidetomy.Laryngoscope,1988,98:117.
作者单位: 341000 江西赣州,赣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