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118例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18  浏览次数:467次

  作者:王文波 作者单位:朝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关键词】 鼻疾病 内窥镜 鼻腔 手术

  随着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日益受到手术医生的关注。现将近3年来经鼻内窥镜治疗的11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试对提高手术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18例中,男42例,女76例;年龄13岁~65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6个月~15 a,平均5.5 a。全部病例术前常规行冠状和轴位CT扫描确诊,均诊断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进行分型及分期:I型58例(1期33例,2期15例,3期10例),II型45例(1期25例,2期16例,3期4例),III型:25例,双侧按较重一侧计。

  1.2手术方法 采用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表面麻醉者使用丁卡因及肾上腺素棉片,做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两次,间隔10 min;全身麻醉者采用经口气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使用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棉片止血。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基本术式。鼻息肉者先用电动切割钻将息肉切除,然后切除钩突,暴露开放筛泡,根据病情及CT所见,做由前向后筛窦开放术,扩大上颌自然口,视病情广大额窦口及蝶窦口。对35例伴严重鼻中隔偏曲者予以矫正,对23例伴中鼻甲肥大者行中鼻甲外侧缘及下绷部分切除术,对32例下鼻甲肥大者行鼻甲部分切除术。

  1.3术后处理 术后24 h~48 h取出油沙条,予1%麻黄碱溶液滴鼻,2次/d ~3次/d;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内积血及痂皮样物,2次/d;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7 d~10 d。定期在鼻内窥镜下进行鼻腔清理换药。

  2 结果

  本组随访半年以上95例,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治愈91例(77.1%),好转16例(13.6%),无效11例(9.30%),总有效率90.7%。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均为术腔粘连,主要为鼻中隔与中鼻甲、上颌窦口狭窄或闭锁及筛窦粘连封闭。

  3 讨论

  3.1术前准备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已被临床实践所证明,术前应详细检查,包括前鼻道、鼻内窥镜及CT检查;长期吸烟老景尖用麻黄碱及肾上腺素后鼻黏膜收缩不良,术中出血多,麻醉效果差,术前应戒烟,高血压患者术前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3.2手术治疗 鼻内窥镜手术尽量采用局部麻醉,因全身麻醉使患者血管的收缩功能较差,管壁肌肉呈松弛状态,不利于止血。术中减少出血,不仅能使术野清晰,提高手术疗效,更可减少并发症。另外术中尽可能不操作正常组织,也可以减少出血。要求术者应有过硬的基本功,能在内窥镜下辨别细微结构,准确清除病变组织,开放引流。操作时应注意保留中鼻甲,因为中鼻甲是内窥镜手术的主要解剖标志,且在鼻腔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术中应辨别眶纸样板、筛板等结构,控制好手术的深度和方向。前筛手术应注意于筛顶处寻找筛前动脉,切勿损伤血管。

  3.3术后随访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成功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处理为治疗的第二步,术后随诊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治愈率。术后应加强综合治疗,特别是抗感染及糖皮质激素药物,应用于全身和局部对于减轻黏膜水肿、减少粘连及息肉复发有一定作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术后恢复需要10周~14周[1],术后应半年内应定期复诊。术后2周内,及时清理鼻腔,去除位于通气和引流关键部位的干痂,清除术腔分泌物;术后3周~10周,术腔可出现囊泡,息肉、肉芽增生及窦口周围黏膜水肿,中鼻甲肿胀易与鼻中隔发生粘连以及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导致筛窦闭锁等,这个时期应积极清除术腔内的增生组织,将已开放的鼻窦引流通畅,分离粘连的黏膜,随着黏膜的再生和上皮化,病变范围逐渐减少;术后11周~16周,术腔覆盖正常的黏膜,最终完成上皮化。

  【参考文献】

  [1] 许 庚,李 源,谢民强,等.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黏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因 [J].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7,34(5):302-30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