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62例喉癌患者中高危型HPV(16/18型)的基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1-03-30  浏览次数:447次

  作者:彭郑坚,耿建祥△,周 伟△,付雪东△ 作者单位:210001 江苏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喉科(△病理科)

  【关键词】 喉鳞状细胞癌;HPV;高危型;原位杂交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rus,HPV)是引起人类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也是已知目前唯一明确引发人类恶性肿瘤诱因的病毒。根据HPV嗜鳞状上皮的特征,笔者采用原位杂交HPV基因检测技术对喉部鳞状细胞癌进行检测,分析高危型(16/18型)HPV表达与喉部鳞癌的关系,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组62例病例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及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04年4月—2008年10月间手术切除的喉癌标62例,均为男性病例。年龄43~82岁,平均65岁。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术后经病理证实。62例喉癌中,高分化癌24例,中分化癌17例,低分化癌21例;声门上型27例,声门型35例;临床Ⅰ期21例,Ⅱ期23例,Ⅲ期12例,Ⅳ期6例;有淋巴结转移21例,无颈淋巴结转移41例。

  1.2 检测方法 62例喉癌及15例喉部正常的鳞状上皮组织(为对照标本),标本均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切片,常规HE染色外,行原位杂交HPV(16/18型)DNA检测。用地高辛记HPV(16/18型)探针,按照福建泰普生物科学有限公司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标记,经过HPV病毒DNA变性,靶序列特异杂交,经信号放大、显色后,镜下观察结果。阳性信号在光镜下见喉鳞状细胞癌胞核呈棕褐色着色,胞浆呈小点状棕褐色着色(图1,2),阴性对照,鳞状细胞核和浆不显色。

  2 结果

  HPV(16/18型)在62例喉鳞癌组织中呈核阳性表达率为72.6%(45/62),其中高拷贝表达的15例,中拷贝表达的22例,低拷贝表达的8例,不表达的17例,胞浆表达率为95.2%(59/62),其中高拷贝表达12例,中拷贝表达19例,低拷贝表达28例,不表达的3例,15例喉部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仅1例细胞核和1例细胞浆呈阳性表达。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处理,原位杂交HPV(16/18型)的阳性表达与喉癌的分型、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颈淋巴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喉鳞癌组织中(16/18型)的阳性表达与喉部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HPV(16/18型)感染与喉鳞癌发生有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图1,2)。

  3 讨论

  喉癌一般指喉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它占全身癌肿的1.2%~1.6%,占男性所有肿瘤的2.2%,女性的0.4%,每年死亡率为4~10/10 000,几乎所有喉癌都是鳞状上皮癌,多数患者为40岁以上,通常发病高峰在55~65岁年龄段,也有较年轻患者的报道,大约96%的患者为男性。吸烟是危险因素之一,同时伴酗酒者危险性更高。喉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声嘶是声带癌常见的早期症状。HPV在喉癌中的致癌作用,特别是HPV16型和18型,被认为是与喉癌发生密切相关的高危型,提示高危的型的感染是喉癌发病学中不容忽视的致病因子。喉癌患者发生第二种上呼吸道、上消化道或肺肿瘤的危险性增加。这可能与共同的致病因子HPV有关,尤其是高危型HPV在上述腔道中的感染有关[1~8]。

  喉鳞癌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如性别、年龄、长期吸烟、酗酒等。最近的研究表明HPV感染可能是另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HPV在喉鳞癌中的致癌作用,已是目前喉鳞癌病毒病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被认为与喉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喉鳞癌之所以大都发生于鳞状上皮覆盖的声门和会厌部,可能与这些部位缺乏纤毛运动,致癌物质(病毒、化学及物理致癌因子)易于在此停滞有关[9]。

  分子遗传学特征:喉癌组织中有P53高表达。可能与P53突变相关,但在多数病例为野生型P53、P16缺失常见(约见于90%的病例),可能为肿瘤早期的分子事件[8]。

  乳头瘤病毒属乳头瘤病毒科,是一类特异感染人类上皮、黏膜的微小共价双链环状DNA病毒。1949年Straus等首先在电镜下从普通疣体浸出液中观察到HPV颗粒以来,至今已发现约200多种人乳头瘤病毒。其长约8.0kb(碱基对),分子量为5×106,沉降系数40,在电镜下观察该病毒为球型、无包膜、表面有72个壳微粒,直径45~55nm[9]。

  HPV可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中,一般认为其高危型病毒致癌,也有低危型致癌的报道。目前有20多种致癌的高危型,其中13种高危型HPV较为常见,而16、18型HPV约占致癌型别的70%左右。自1976年有学者提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致癌因子以来,大量的研究表明高危型HPV16、18型与喉鳞癌有直接关系[9]。

  HPV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与高危型HPV相关的恶性肿瘤中,HPVDNA基因组以整合形式为主。绝大多数表现为整合和游离两种形式共存,单纯以游离形式存在的为少数,这可能与致癌途径不同有关。研究表明HPV16型常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这些整合不是随机的,HPV16型可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3p14.2位点,而这恰好在抑癌基因FH1T(fragile histidine triad)基因内。由于病毒基因组发生断裂点在病毒E1/E2基因区,使得此区两个病毒基因丢失,其下游区域E6/E7基因完整地接到病毒上游调节区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序列,使E6/E7在喉鳞癌中得以持续过量表达,导致细胞癌性转化[9]。

  喉癌以鳞状细胞癌(SCC)为主,烟草和酒精是最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起头颈部某些SCC的原因。约75%的头颈部SCC与吸烟、饮酒有关,并呈倍增联合效应。HPV是最新鉴定的一种头颈部SCC致癌因子,以HPV16型为主,HPV18型次之。利用原位杂交和p16免疫组化技术可检出致癌性HPV型别[10]。

  HPV与头颈部SCC之间的相关性也体现在肿瘤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方面。HPV阳性是头颈部SCC的良性预后因子。与HPV阴性肿瘤相比,HPV阳性肿瘤对放疗和(或)化疗都具有较好的反应性,对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监视亦可能更为敏感。因此,HPV的感染状态是一种重要的预测指标,在设计头颈部SCC前瞻性临床研究时应予以考虑。比如,我们对HPV阳性局部晚期头颈部SCC患者实施标准治疗时可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强化治疗反而可能毫无益处。目前,针对HPV的疫苗接种已在预防宫颈癌上初见成效,而此疫苗在头颈部SCC的预防上也具有一定的益处[10]。由此可见,对头颈部SCC进行HPV检测不但有利于预防,更有利于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由于原位杂交能在成分复杂的组织中进行单一细胞的研究而不受同一组织中其他成分的影响,而且不需要从细胞中提取核酸,对组织中含量低的靶序列有极高的敏感性,并可完整地保持组织与细胞形态,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组织细胞的相互关系及功能状态[7]。因此,原位杂交是诊断及研究HPV感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本文HPV(16/18型)在62例喉鳞癌组织中呈核阳性表达率为72.6%(45/62),胞浆表达率为95.2%(59/62),提示喉鳞癌的发生、发展与HPV(16/18型)感染存在着相关性。

  总之,高危型HPV与喉鳞癌密切相关,HPV的检测对喉鳞癌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首先,要尽快在全国各地开展和普及HPV知识及技术,其次,对高危型HPV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切断其致癌途径,配以病理检查,使喉鳞癌的早期发现,预防和控制成为可能。

  (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邱杰,张文伟.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喉癌.肿癌防治研究,2006,33:610612.

  2 Munger K,Baldwin A,Edwards KM,et al.Mechanism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induced oncogenesis.Journal of Virology,2004,78:1145111460.

  3 Yoshinouchi M,Hongo A,Nakamura K,et al.Analysis by multiplex PCR of the physical statu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DNA in cervical cancers.J Clin Microbiol,1999,37:35143517.

  4 罗荣城,韩焕兴.肿瘤综合诊疗新进展,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6.

  5 任香善,林贞花,吴群英,等.子宫颈癌△Np63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646648.

  6 赵舒薇,叶青,陆书昌,等.人喉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DNA的检测.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9,13:1317.

  7 符征,况光仪,林杰,等.原位杂交检测喉癌组织中p53 mRNA表达.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4,11:346.

  8 Rasai J.回允中(主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上卷),第9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341344.

  9 耿建祥,王旭波.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其临床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881.

  10 Argiris A,Karamouzis MV,Raben D,et al.Head and neck cancer.Lancet,2008,371:1695170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