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鼻腔、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16  浏览次数:499次

  作者:芦艳艳 作者单位: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2

  【关键词】 鼻腔 上颌窦 息肉

  鼻腔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然而其CT图像特征颇似肿瘤,故临床上常易发生误诊,给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的30例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2岁~55岁,平均年龄33.5岁,病程3个月~10 a,大多数1 a~2 a左右。一侧进行性鼻塞23例,鼻出血16例(出血量不等,多为涕中带血, 2例出血量较多为50 ml~100 ml),流浓涕10例,面颊部隆起2例,患侧上列牙痛2例,头痛6例。鼻腔检查:鼻腔内有新生物30例,伴后鼻孔新生物8例,2例巨大新生物致对侧鼻塞,新生物多呈灰色或暗红色,有反复鼻出血。30例行鼻窦CT平扫或增强扫描,示患侧窦腔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高,部分病侧鼻腔、上颌窦、筛窦及鼻咽部有大块软组织相互连续而不中断,窦腔有膨胀性改变,窦壁骨质破坏,多见于上颌窦内侧壁,表现为全部缺失或断续缺失,3例有2个壁以上的骨质破坏,故3例术前误诊为恶性肿瘤。术中见病人鼻窦腔腔内为暗红色淤血块,息肉样新生物及坏死组织,易出血,1例为有包膜的分叶状新生物,伴坏死。窦腔一般均较大,骨壁破坏多发生于上颌窦内侧壁,上颌窦自然开口多有扩大,除内侧壁外,余壁也可受累,15例可并筛窦内出血坏死性息肉,其中10例筛窦房隔破坏,4例上颌窦内息肉样新生物坠入后鼻孔。

  2 讨论

  鼻腔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是上颌窦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命名尚不一致,但目前大多数认为它不同于一般血管瘤,而是与息肉和炎症有密切关系。鼻部真性血管瘤并不常见,且多发生于鼻腔或鼻中隔,而本病主要位于鼻腔、鼻窦,且好发于上鼻腔,上颌窦,也可见于筛窦,外观上部分似息肉,触之易出血,易可呈暗红色,为坏死状组织。组织学表现为间质水肿,腺体扩张的息肉,伴炎症改变,局部有出血和坏死,而缺乏血管病的典型结构,

  本病发病机制众说不一,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黏膜内出血所致;外伤;某些肿瘤中心发生坏死;由于息肉堵塞了上颌窦自然开口所致;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发生黏液性息肉,其蒂部发生扭转而缺血坏死。其形成过程可能因上颌窦自然开口位置高,不利于引流,而致炎症迁延。息肉形成后,因炎性血管增生,扩张,血流淤滞,加之自然开口狭小,易堵塞,以至窦内息肉挤压而出血坏死,窦壁因息肉压迫而吸收破坏,故命名为出血坏死性息肉。

  本病多为单侧发病,其中24例单侧,6例为双侧,且以上颌窦最多,表现为鼻出血或涕中带血,伴上颌窦骨壁(主要是窦口附近的内侧壁)破坏,影像学表现颇似肿瘤。故临床应与肿瘤,鼻腔鼻窦真菌病及慢性炎症等鉴别。上颌窦恶性肿瘤病程较短,发展快,骨质破坏比较广泛,往往可有数个壁破坏。一般认为上颌窦内壁的破坏是诊断上颌窦癌的重要依据,然本病也可出现窦腔多壁骨破坏,甚至眶内壁骨破坏,故单纯依据临床及X线平片,CT图像而进行确诊,也是比较困难的。本文术前误诊3例亦足以证明。本病确诊仍依赖于病理检查。

  本病治疗以手术为主,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能对病人损伤较小上术后反应轻为首选术式。病变仅限于上颌窦,眶下及鼻腔范围,应行Culdwel-Luc术,病变范围较广时亦采用鼻侧切开术。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