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6-23 浏览次数:445次
作者:李慧卿,何文萍,鹿小刚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石嘴山 75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42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全部在常规下行鼻中隔黏骨膜下矫正术,28例伴中鼻甲和(或)下鼻甲息肉样变,同时行中鼻甲部分切除,并全部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短期内症状均停止发作,术后4周总有效率100%;术后1年总有效率87.5%。结论 鼻中隔矫正术可以通过去鼻黏膜的部分副交感神经支配及改善鼻腔通气等,以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鼻中隔矫正术;息肉样变;副交感神经
变态反应性鼻炎简称变应性鼻炎,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种,临床上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水样涕、鼻塞等症状。随着人们对疾病的不断认识,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它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变应性鼻炎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停用药物后症状往往重复出现。但临床中作者发现对于合并有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通过手术矫正鼻中隔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就我科近几年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实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或合并双侧中、下鼻甲成形术的治疗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4-2008年间以鼻塞、频繁打喷嚏、流清水涕为主诉就诊的患者,根据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1]评分,症状体征得分在5分以上。本组42例患者均伴有鼻中隔偏曲,并同意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8~51岁,平均35.7岁。
1.2 手术方法
患者接受常规鼻中隔黏骨膜下矫正术,术中将偏曲之软骨及骨切除,28例伴中鼻甲息肉样变或下鼻甲后端黏膜肥厚,电动切割吸引器切除;全部患者均行双侧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毕双侧鼻腔填塞膨胀海绵止血,术后第2天取出双侧鼻腔填塞物。
1.3 结果判定
术后第4周来院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左右随访1次。参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定标准[2],依据治疗后患者打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症状改变及鼻甲息肉样变等几项指标的改善情况评分,按照下列公式算出改善的百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
2 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年以上。按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术后4周显效3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术后1年显效24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87.5%。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IgE介导的鼻黏膜炎性疾病,以连续喷嚏、鼻痒、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为临床特征。由于人们接触到的变应原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大气污染、空气中SO2,浓度增高等各种环境因素得不到控制,故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3]。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离中线明显向一侧或双侧偏曲,或局部形成突起影响鼻腔生理功能或出现外周器官和全身症状者。孙树岩等[4]研究证明,变应性鼻炎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筛前神经中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近年来研究发现下鼻甲黏膜内也存在副交感神经节。筛前神经在鼻腔前上部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筛前神经的鼻内侧支又分为供给鼻中隔的一支和供给鼻腔外侧壁的一支。鼻中隔内的筛前神经副交感纤维有时可进入筛骨垂直板内,然后再穿出,供给鼻中隔前上部的大量浆液腺体。变应性鼻炎发作时,过敏原刺激这些部位的感觉神经末梢,副交感神经在局部释放乙酰胆碱,二者协同作用,引起喷嚏、流涕等症状,因此,可以说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与鼻中隔偏曲也有一定的关系。
本组病例术后变应性鼻炎的症状缓解,可能有以下原因:(1)手术中广泛剥离鼻中隔黏膜,术后鼻腔填塞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鼻中隔黏膜中分布的副交感神经末梢 ,破坏了部分分布在该区域的筛前神经副交感纤维感觉神经,使之形成瘢痕,阻断神经反射使感觉神经功能降低,降低了黏膜反应性,对外界的物理、化学等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传入刺激减弱,从而减轻血管扩张,降低腺体分泌,可消除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5]。(2)矫正了鼻中隔偏曲,恢复了鼻腔的正常结构,减少了抗原物质的局部堆积,减轻了鼻腔的异常刺激。提高了变应性鼻炎发作的反应阈,所以也达到了一定的控制变应性鼻炎发作的目的。
传统保守治疗变应性鼻炎,采用单纯药物治疗,部分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对于本组鼻中隔偏曲伴有变应性鼻炎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手术,首先患者深受变应性鼻炎之苦,愿意接受手术;其次因手术目的明确,尽量减少损伤,尤其是实施功能性鼻窦镜手术,最大限度保护鼻腔黏膜,且尽量保留中隔软骨及骨质,大部分四方软骨于凹面划痕减张,减少曲度,即可回置,只去除无法重塑成形的骨质和软骨。切除鼻甲黏膜也较保守,以不与鼻中隔黏膜相贴为度,损伤小 ,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6-7]。术后疗效显著,即使部分患者远期疗效欠佳,辅助药物治疗,也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选兆.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2-173.
[2]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3]韩德民.耳鼻咽喉头颈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23.
[4]孙树岩,董震,卜国铉,等. 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25(4):216-217.
[5]周剑勇,陈雅平,张蔚萍.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综合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0):1152-1153.
[6]张宏林,陈崇学,高云海. 鼻内镜手术的中鼻甲处理[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40(5):23-25.
[7]田广永,刘长秀. 鼻中隔矫正手术中下鼻甲的处理[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