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230例体会

发表时间:2011-05-26  浏览次数:541次

  作者:谭林 王基旺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239000

  【关键词】 耳鼻喉 鼻腔  鼻中隔

  鼻中隔偏曲为耳鼻喉科常见及多发疾病,其发病率高达12.7%~81.2%[1],而鼻中隔矫正术作为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耳鼻喉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手术之一。但在具体手术中,由于各病例的特殊性,如:中隔高位、后端偏曲,大棘突,不规则骨—软骨重叠,鼻中隔微波、划痕术后的软骨膜黏连、软骨吸收,以及手术中、术后操作不当或失误,较易出现穿孔,血肿,塌鼻,鼻腔黏连,矫正不彻底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我们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病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注意具体操作中的技巧,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对230例患者实施常规鼻中隔矫正以及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0例中,男147例,女83例,男女比例位:1.7∶1,年龄17~52岁,平均年龄(32.35±8.17)岁,病程4月~30年,其中,C型偏曲36例,单纯棘突或嵴突71例,高位偏曲41例,后端偏曲40例,混合型42例(具有以上2种以上类型的偏曲)。230例单纯行鼻中隔矫正术有181例,同期鼻窦炎、鼻息肉一并手术44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伴有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霉菌性上颌窦炎各1例,脑膜脑膨出1例。其中166例是采用额镜照明下常规手术治疗,余64例为鼻内镜下手术完成。

  1.2 手术方法

  1.2.1 常规矫正手术

  对于偏曲度较轻或单纯C型偏曲或小嵴突者,给予采用常规额镜照明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取仰卧头低位或坐位,双鼻腔1%的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2 ml混合液棉片表面麻醉2次,间隔10 min,再以1%利多卡因10 ml+0.1%肾上腺素液6滴,行左侧鼻前庭区+双侧中隔上、中、下各3~4点浸润麻醉,对于中段较大嵴突,则采用长7号弯针头绕过嵴突后行注射浸润麻醉,作左鼻前庭纵型孤形切口,深达软骨,剥离子分离骨膜至中隔后端。于切口后2 mm作软骨平行半层切口,黏膜刀分离出切口周围软骨膜,以剥离子分离出右侧软骨膜,牵开器暴露中隔,回旋刀切除大部软骨,以咬骨钳切除偏曲软骨及骨质,下方偏曲则予充分分离出两侧骨膜后,以燕尾凿凿除或以咬骨钳骨折后取出。充分去除偏曲阻力后,复位粘膜,检查是否仍有偏曲。对于取出的中隔软骨,修平消毒后置回中隔腔。清理术腔积血,切口缝合1~2针,也可不缝合。术毕,双鼻腔对称性油纱条2~3根或艾氟隆止血海绵1~2片填塞,48 h后取出。

  1.2.2 内镜下矫正手术

  鼻内镜下手术取仰卧头低位,采用德国Storz0°、30°鼻内窥镜及冷光源、监视器。消毒、铺巾、麻醉及切口同上常规手术,分离出单侧前端软骨膜后置入内镜,使用自制吸引器剥离子,在直视下,边剥离边清除血性分泌物,自上而下,从前往后分离双侧软骨膜至中隔后端。软骨部偏曲,给予充分咬除,或以回旋刀切除之,如无明显偏曲,则以咬切钳沿软骨中部切除一约0.5~0.8 cm软骨,以方便置入内镜观察中隔后端及手术操作,其余部分软骨保留,以维持中隔张力。对于较难分离的左侧较大棘突予尽量分离出上下骨膜后,先分离出右侧软骨膜,用咬切钳咬除棘突上下方骨质,减低偏曲部张力,松解质硬的嵴突后再完整分离除棘突。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完成手术,术中出血约10~30 ml不等。有2例出现穿孔(系术前多次冷冻,微波治疗出血,中隔软骨吸收后缺如,双侧中隔软骨膜黏连、机化所致),3例中隔中甲黏连(系患者术后未按时随诊,同时并中甲部分切除术所致),2例中隔血肿(及时清理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无脓肿、塌鼻、脑脊液鼻漏、矫正不全等其他并发症出现。其中鼻内镜下手术64例患者均未出现穿孔。

  3 体会

  鼻内镜下中隔矫正术较之传统中隔矫正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仍不乏穿孔、黏连等并发症出现,临床医师在思想上重视与警惕同时也需掌握手术及术后操作的技巧,以防并发症发生,今有以下几点经验总结:(1)前端中隔软骨正直,偏曲主要为后端者,予偏曲相应高度,以咬切钳切除条形0.5~0.8 cm,为置入内镜或其他器械留出一定空间,而不必整块切除软骨。中隔前端包括鼻小柱处软骨也有明显偏曲者,应予软骨最前端作切口,完整分离出中隔软骨前端后予以切除,防止术后因前端软骨仍偏曲,而后端中隔因软骨切除后张力较低,而出现前端仍偏曲,致中隔矫正不全的结果。对于前端偏曲,应双侧同时渐进性分离,采取边分离边矫正的方法[1],防止内镜或牵开器不能置入或置入后视角位置不佳的情况出现。(2)术中采用自制的吸引剥离子,为优质且质硬的吸引器,前端经锤打、打磨、开孔、抛光而成,具有吸引和剥离的双重作用,使视野清晰,有效减少手术时间、难度与出血量,为随后的其他手术争取时间[2]。(3)较大或较锐利的棘突,优先分离出对侧骨膜,保证对侧骨膜完整性的情况下,以咬切钳去除棘突上下方骨质,松解棘突,在低张力情况下,仔细分离棘突尖骨膜,即使有棘突尖部单侧穿孔,也保证对侧黏膜完整[1]。(4)对于鼻顶部偏曲,特别是软骨与筛骨垂直板交界外,应以咬切去除,慎用咬合骨折去除,同时应留有0.3~0.5 cm软骨组织作为安全范围,以防造成塌鼻。对于高位或深部偏曲,同时伴有中下甲肥大、鼻息肉等暴露欠佳者,应放弃双关节咬骨钳,采用较细轻便的弯血钳去除骨质,以防张力过大,造成撕裂切口或中隔穿孔。去除尖锐碎骨片或棘突时,应轻轻夹出,防止划伤中隔造成穿孔。骨—软骨重叠处的碎骨片与软组织黏连者,不能强行拉出,仔细分离仍不能离断,应予剪除,以防中隔撕裂。(5)单纯性手术,如出血不多,勿填塞过紧(尤其是中隔软骨及黏膜菲薄,单侧黏膜较大穿孔者),过紧填塞可致中隔粘膜损伤及血供障碍,形成继发穿孔。同时还应根据术中鼻甲对血管收缩剂的反应,如为单纯性中、下甲肥大,可待术后行微波、射频治疗改善通气,已减少创面,减少出血、鼻腔肿胀等反应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1,3];对于骨性肥大者,则可行手术治疗,以咬骨钳夹闭血管,待切除后再以双极电凝止血,尽量减少出血及鼻腔填塞物。同时因鼻甲肥大及鼻息肉等造成中隔腔暴露不佳者,应先骨折外移鼻甲、部分或全部摘除息肉后再行中隔手术。(6)内镜下手术,光源亮度不宜太大,约在70%即可,防止过亮产生高热,灼伤中隔以及造成内镜寿命降低[4]。(7)中隔腔下方位置出血,往往不能通过较长时间的填塞来达到止血效果,且易出现血肿,慎用电凝止血,防止烧伤中隔,而应采用咬骨钳夹闭、骨凿压闭,骨蜡封闭等止血方法。同时,也忌在较多出血,视线不清情况下,盲目咬除偏曲骨质,否则有可能夹坏内镜可能。(8)手术器械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尽量避免戊二醛浸泡或甲醛熏蒸,如不能避免,应反复冲洗干净,否则消毒液有较强的生物毒性,易致中隔穿孔。(9)术中器械轻巧操作,勿使用暴力,避免器械擦伤中隔粘膜,防止黏膜损伤出现出血及术后穿孔。术后48 h抽除填塞物,6~12 h复查鼻腔,观察是否血肿形成。一旦形成立即完整清理血凝块,如清除不全,则日后可能形成脓肿、继发中隔偏曲,造成头痛,鼻根胀痛、压迫感症状。术后定期换药、鼻腔雾化吸入,清理软化结痂,减充血剂应用,防止与鼻甲黏连及后期穿孔并发症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咸龙,温湘玲.鼻中隔偏曲治疗的沿革和现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11):701704.

  [2]苏 亮,李幼珍.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在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4,10(6):378379.

  [3]王力宏,赵 宇,安惠民,等.鼻内镜手术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的并发症特征[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3,17(6):374375.

  [4]童 雷,吴国民.鼻中隔校正术后预防并发鼻中隔穿孔的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2):13313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