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16 浏览次数:426次
作者:林岗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江门 529100)
【摘要】 目的 分析霉菌性副鼻窦炎CT的表现和特征,了解CT诊断对该病的意义。方法 对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征象作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霉菌性副鼻窦炎CT主要为单侧或双侧多个鼻窦窦腔内填充软组织密度影,但以上颌窦为主和单侧多见;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呈絮状,平均CT值为55~70Hu,其腔内可见斑点状、云絮状、条带状高密度钙化影,窦壁多呈反应性增厚。部分病例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破坏。结论 病变内钙化影是霉菌性副鼻窦炎CT的主要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霉菌性鼻窦炎症;钙化;CT
近年来霉菌性副鼻窦炎逐渐增多,其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为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本文就我院2004-2007年间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影像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2007年间我院收治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5岁,病史1个月到4 a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鼻塞、鼻涕增多或涕中带血、嗅觉减退等;临床药物治疗疗效较差。
1.2 方法
本组均采用副鼻窦轴位和冠状位扫描,层厚5mm、层间距4mm,CT机为荷兰MARCANI ULTRAZ FASTCT。
1.3 结果
10例中7例为单侧上颌窦,3例为双侧上颌窦并同时累及筛窦。CT表现为副鼻窦腔内填充软组织密度影,平均CT值55~70Hu,病变中央或近鼻窦开口处可见形态不同的高密度钙化影,CT值为140~315Hu,钙化影呈条带状、斑点状或云絮状,窦腔形态大多正常;冠状位示左侧上颌窦软组织密度影,并见小点、片状钙化影。鼻窦骨质改变:5例窦壁呈不同程度反应性增生硬化,其中3例骨质增生硬化较明显;2例上颌窦内壁骨壁破坏,CT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缺损、消失,断端边缘锐利,无虫蚀状改变,其他未受累鼻窦影像学表现正常。经手术证实在病变鼻窦内有不等量的黄黑色干酪样物、坏死组织及豆腐渣样物质。霉菌性副鼻窦炎形态特征例详见图1。
2 讨论
霉菌性副鼻窦炎多见于中年人,以单侧发病为主,病程长短不一。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鼻塞、鼻涕增多或涕中带血、嗅觉减退等。一般认为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功能低下和糖尿病患者易诱发真菌感染[1]。霉菌性鼻窦炎通常是一种良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菌为曲霉菌和毛霉菌(曲霉菌较常见)。临床上根据起病急缓和有无骨质破坏及向周围结构侵犯等特征可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以后者多见;非侵袭性病变可涉及到鼻腔和鼻旁窦,以上颌窦最多见,蝶窦次之,也可累及其他鼻窦。病变多为单侧性,对侧鼻窦大多正常。
CT扫描可显示鼻旁窦内软组织密度影,软组织内可见散在斑片状或沙粒状高密度的钙化区,为坏死区域铁和钙沉积所致,是真菌性鼻旁窦炎典型的特点,本组病例手术中均见此病变。肉眼看大体上呈黄黑色干酪样或豆腐渣样,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副鼻窦腔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病变多发于上颌窦,多为单侧发病,病灶内均可见高密度钙化影,但窦腔形态无异常。本组中2例上颌窦骨质可见破坏征象,但断端边缘锐利,无虫蚀状改变,骨质破坏发生在窦壁薄弱的上颌窦内侧壁。窦腔内结节状、团块状及散在不规则钙化斑点是本病特征性的CT表现。
真菌性鼻窦炎在症状及体征上与慢性鼻炎、鼻窦 炎无明显差异,但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2]。在鉴别诊断上该病主要应与化脓性鼻窦炎及恶性肿瘤性病变相鉴别。化脓性鼻窦炎CT扫描多为双侧多窦发病,病变内大多无高密度钙化影,副鼻窦骨质一般无破坏改变。副鼻窦恶性肿瘤可见窦腔内软组识密度团块影,病变钙化少见,窦腔扩大变形,窦壁骨质呈广泛溶骨性破坏,病变可侵犯邻近结构及远处转移。应指出的是:化脓性鼻窦炎病灶内有出血或霉菌性副鼻窦炎病灶内未出现钙化者鉴别甚难[3]。笔者认为:CT检查根据上述特征性表现是可以做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提示性诊断的,但确诊仍有待病理学检查。总之,凡中年以上有涕中带血、鼻涕呈霉臭味、混有污秽干酪样物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4],及早行CT检查。
【参考文献】
[1]农辉图,李菊裳,黄光武,等.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究(附51例报告)[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38.
[2]梁建平,刘蓓,陆秋天,等.真菌性鼻窦炎23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11):683.
[3]陈昆涛,骆科进,韩红.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3,26(3): 247248,250.
[4]张治军,胥伟华,鲍红琴,等.霉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价值[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4(16):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