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237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3-06  浏览次数:540次

作者:尹承江 董仲林   【关键词】 鼻窦内镜手术 鼻窦炎 鼻息肉

  【摘要】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3年237例接受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资料,术后随访7~24个月。 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175例(73.8%),好转41例(17.3%),无效21例(8.9%),总有效率91.1%。 结论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与临床分型、手术前后用药、定期换药等综合因素有关。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功能的目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从而达到维护鼻腔自身生理功能。本文就我科1998年5月~2003年8月所做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237例患者做一回顾性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37例(357侧),男132例,女105例,年龄10~71岁,平均37岁。病程2个月~38年,平均3.5年。主要症状为鼻阻塞、流脓涕或伴有头痛。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进行分型分期:Ⅰ型56例,Ⅱ型107例,Ⅲ型74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表麻用30ml1%丁卡因加4ml肾上腺素棉片,收敛麻醉鼻腔黏膜3次;全麻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钩突前缘做纵行切口,分离并切除钩突,开放筛泡清理筛窦,仔细去除筛顶及额窦开口病变,咬除上颌窦自然开口及后囟,扩上颌窦开口,视病情行蝶窦开放术。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42例,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38例。    

  2 结果

  手术疗效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评定 [1] ,本组病例随访1年以上,治愈175例(73.8%),好转41例(17.3%),无效21例(8.9%),总有效率91.1%。手术并发症中,纸样板损伤1例,一过性复视1例,眼睑肿胀、淤血3例,经治疗观察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术前应常规进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有条件者加轴位CT扫描,术前对有关解剖结构的精确了解和定位,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都离不开CT的评价和指导。特别是存在筛窦骨质硬化、眶上筛房的患者,术中能做到心中有数。

  术前给予7~10天的全身抗生素及激素治疗,激素一般选用强的松20mg晨服,鼻腔内舒拿喷鼻。临床经验表明,术前适当控制局部炎症和变态反应造成的鼻腔黏膜充血和水肿,能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从而保证做到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顺利完成。中鼻甲是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如何处理中鼻甲也是内镜鼻窦手术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在维护鼻腔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术腔粘连主要见于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肥大、息肉样变或反常曲线的中鼻甲,应做中鼻甲成形术,一般去除其外侧部分,使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距离在5mm左右。重度息肉样变的中鼻甲行大部分切除术,只保留部分中甲骨及内侧黏膜。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术后鼻腔粘连、术腔息肉、肉芽生长,有利于术腔换药,促进术腔上皮化。

  术后随访和定期换药是鼻窦炎、鼻息肉术后漫长和繁琐的处理阶段,也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环节,许庚等 [2] 观察术后黏膜转归时间大约在10~14周左右。从术后第4~5天开始,每天收缩、清洗鼻腔1次,术后1周~1个月内,每周1次鼻内镜下检查换药;术后2~3个月,每2周换药1次,之后每月复查1次,直至术腔上皮化。术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息肉样黏膜水肿、水样囊泡、息肉及肉芽、瘢痕组织增生、术腔粘连狭窄,应及时地在鼻内镜下予以仔细清除。同时配合应用抗生素和激素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 许庚,李源,谢民强,等.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黏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5):302-30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