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中隔鼻甲的观察及处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0-03-06 浏览次数:541次
作者:张慧珍 【关键词】 中鼻
中鼻甲对应部位的鼻中隔黏膜增生,厚度>5mm,增生部位黏膜光滑,色泽与中隔其他部位相同,外观酷似中鼻甲紧贴于鼻中隔上,此种局限性形态改变称之为中隔鼻甲 [1,2] 。其中鼻中隔上的局限性黏膜隆起又常被称为中隔结节。鼻内镜手术初学者易将其与中鼻甲相混淆,且中隔鼻甲的正确处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鼻腔鼻窦手术的效果及中隔鼻甲的转归。我科自1995年10月开展鼻内镜手术以来,观察到中隔鼻甲52例(70侧),对其进行观察并采取相应处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14~69岁,平均41.6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鼻塞、头痛、鼻漏,部分有嗅觉障碍及记忆力减退,术前部分通过鼻窦CT扫描确诊,其中鼻中隔偏曲13例,鼻息肉30例,单纯上颌窦炎4例,单纯筛窦炎5例。38侧呈结节状隆起,32侧呈中鼻甲样改变。18例双侧均有者,9例双侧为中鼻甲样改变,5例双侧为结节隆起,4例双侧为不同改变。34例单侧中隔鼻甲中24例为中隔结节,10例为中鼻甲样改变。单纯中隔偏曲者均为结节状隆起,鼻息肉筛窦炎者多为中鼻甲样改变。中隔鼻甲多位于与中鼻甲对应部位的鼻中隔中上部,亦可稍偏前或后。1例中隔鼻甲自中隔中部向前至鼻前庭,呈矢状位走向。其余均成纵向走行。中隔结节则多呈圆形局限性隆起。且多位于鼻甲代偿性肥大或息肉较多及炎症较重侧。 1.2 手术方法 采用视角为0°、30°、70°的国产内镜及配套器械。局麻以1%地卡因加肾上腺素或麻黄素棉片进行黏膜表面麻醉。不合作及对手术耐受差者行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首先摘除鼻息肉,切开钩突前缘黏膜,将钩突翻起并取下,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直径达10~15mm,开筛泡,清除前组筛窦,咬开中鼻甲基板,清除后组筛窦,扩大额隐窝,以利额窦引流,并酌情处理中鼻甲。中隔偏曲予以矫正。然后据术中具体情况对中隔鼻甲进行处理。处理原则为:同侧中鼻甲和中隔鼻甲不同时切除;双侧中隔鼻甲不同时切除。(1)单侧中隔结节:其他病变处理后观察鼻腔宽敞,结节不影响鼻腔通气,且与中鼻甲不相贴,则不予处理。若有以上两者之一,且中鼻甲未做处理,可切除肥厚黏膜或用等离子刀处理。(2)双侧中隔结节:可切除病变重侧或对鼻通气功能有影响侧。(3)单侧中隔鼻甲:影响手术操作或同侧中鼻甲不需处理时予以切除。以下甲剪紧贴中隔从前向后剪去肥厚突出黏膜,亦可用Harmor将其切除。(4)双侧中隔鼻甲:一般不同时切除。可将中鼻甲正常侧切除。本组有两例双侧同时处理,将双极射频低温等离子刀头插入中隔鼻甲内,功率调至3档,持续10s,治疗时即可见中隔鼻甲缩小,刀头方向保持与鼻中隔平行。 2 结果
24例单侧中隔结节中20例未处理,2例切除肥厚黏膜,2例用等离子刀处理。5例双侧中隔结节中2例用等离子刀处理病变重侧或有影响侧。9例双侧中隔鼻甲中2例双侧用等离子刀同时处理,7例做单侧切除。10例单侧中隔鼻甲8例剪除,2例用等离子刀处理。术后3个月观察,52例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均明显好转。已切除的中隔鼻甲处无黏膜增生,全部病例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及鼻腔黏连。 3 讨论
韩德民 [1] 等认为形成中隔鼻甲的原因可能是中鼻甲切除后术腔过于宽大,具有修复、再生能力的鼻腔黏膜代偿性增生、肥厚,中鼻甲相对应部位的鼻中隔黏膜便形成了中隔鼻甲这一外观酷似中鼻甲样的结构。说明中隔鼻甲是鼻腔黏膜代偿性增生的表现之一。本组52例中隔鼻甲患者均为首次接受鼻腔手术,产生此类病变的原因可能为代偿性增生及慢性炎症刺激。术后观察切除的中隔鼻甲处无黏膜增生。故合理处理中鼻甲和中隔鼻甲既可改善鼻腔通气,恢复鼻腔生理功能;又可使鼻腔不致过宽,从而避免了术后中隔鼻甲的复发。其中8例试用等离子刀处理,因中隔表面黏膜未受损伤,不会引起鼻腔黏连,治疗时只需刀头保持与鼻中隔长轴平行,同时处理双侧病变也不会引起中隔穿孔。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诸小侬,山下公一.鼻内窥镜手术疗效分析.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2,27:348-350. 2 于德林.功能性鼻窦手术中鼻甲的处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1: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