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耳内镜下吸引清除耳道耵聍55例并文献复习

发表时间:2009-06-19  浏览次数:834次

作者:郑鹏凌,陈卫国,易笃友,黄清秀,卢俊作者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湖南 永州 425006 【关键词】  耳内镜;外耳道;耵聍;吸引器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耳内镜因其操作简便、视角广阔和图象逼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外耳道、中耳疾病的诊治[1]。2006年6月至2007年11月,我们应用耳内镜检联合吸引器诊治外耳道深部(骨部)栓塞耵聍,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科门诊因外耳道深部(骨部)栓塞耵聍就诊的110例(110耳)患者,12~78岁,平均34岁,主要有听力下降、耳闷塞感、耳痛、耳鸣、咳嗽等症状。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55例。                     1.2  治疗方法  5%碳酸氢钠泡耳耵聍30?min,使其软化。对照组于额镜照射下采用耵聍钩或膝状镊取出,治疗组采用耳内镜联合负压吸引管吸取出。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两组治疗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而一次性取出、术中有无明显疼痛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治疗组患者深部耵聍轻松取出,对照组中32例一次性取出,23例有接近或紧铺在鼓膜上的耵聍残留,后经耳内镜联合吸引器吸出,采用χ2检验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治疗组为(108.04±64.12)s,对照组为(211.36±67.14)s,对比采用t检验;患者诉有疼痛感治疗组为7例,对照组35例,对比采用χ2检验。两组结果在三个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油脂性物质,通常为干性、片状小块、淡黄色、味苦、折之有腻感。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的作用,可以将空气中的尘埃粘住,飞虫进入外耳道,碰到苦味的耵聍也会退出。在噪声环境中,耵聍可以像消声器那样起缓冲作用,从而保护鼓膜不受损害。正常情况下耵聍可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2],如逐渐凝聚成团,阻塞外耳道,称耵聍栓塞,主要表现为耳闷胀感、耳痛耳鸣、听力减退、反射性咳嗽或眩晕[3]。    耵聍取出的传统方法一般采用药物浸泡、溶解、冲洗,经耵聍钩或膝状镊取出,由于有残留、需要多次分次操作、痛苦等问题,患者不容易接受[4]。随着耳内镜的不断推广,耳内镜检联合负压吸引管吸取耵聍越来越被人们接受[5]。我们认为,吸引管、吸引负压的选择、操作时吸引管通气孔的堵塞及不接触外耳道和鼓膜非常重要。吸引管直径选择根据外耳道的面积选用,一般不超过外耳道截面积的1/3,否则会由于空间狭小,影响操作;由于吸力的作用外耳道壁皮肤内陷,形成盲管效应导致鼓膜受到损伤。选择适宜的吸引力,可以防止鼓膜、外耳道壁受损伤,特别是若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差超过12?kPa时,咽鼓管开口处的软组织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可以嵌入咽鼓管口,咽鼓管的主动开放功能受损,必然引起急性气压创伤性中耳炎。吸引管进入外耳道及接触耵聍前,应当放开吸引管的通气孔,确定位置后再堵上通气孔,可以有效地保护好外耳道和鼓膜,因吸引管不直接接触外耳道和鼓膜,患者一般没有因刺激而导致的疼痛不适感。未完全阻塞或软化后的耵聍可以一次性吸出,而对于较大、较硬、接近鼓膜的耵聍,使其软化并与外耳道壁松动后,采用负压吸引法更具有取出迅速、鼓膜受损伤机会小等优点。还有学者[6]认为,可以使用显微镜辅助下取出深部耵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2卷3期     郑鹏凌,等.耳内镜下吸引清除耳道耵聍55例并文献复习聍,具有彻底、清楚、痛苦少的优点,值得推广,但操作相对麻烦,不适合在门诊应用。

【参考文献】[1] 高下,戴艳红,钱晓石,等.耳内镜在耳科临床的应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5,13:369.[2] Guest J F, Greener M J, Robinson A C, et al. Impacted cerumen: composition, production,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J]. QJM, 2004, 97:477488.[3] Roeser R J, Ballachanda B B. Physiology,pathophysiology, and anthropology /epidemiology of human earcanal secretions[J]. J Am Acad Audiol, 1997, 8:391400.[4] Sharp J F, Wilson J A,Ross L, et al. Ear wax removal: 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J]. BMJ, 1990, 301:12511253. [5] Pothier D D. How we do it: Technical note: endoscopic removal of cerumen[J]. Clin Otolaryngol, 2006, 31:153155. [6] Pothier D D, Hall C, Gillett S. A comparison of endoscopic and microscopic removal of wax: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J]. Clin Otolaryngol, 2006, 31:37538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