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CT影像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1043次
硬膜下出血(简称SDH)是一种脑科临床中常见的病症,他多是由于颅脑外伤引起颅内出血造成的。其病发情况有单一型,也有合并硬膜外出血、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隙出血等疾病,也就是单纯性的硬膜下出血和复合性的硬膜下出血[1]。笔者选择自2008年11月~2013年5月期间符合硬膜下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15例,对其进行CT检查,并对其CT影像学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自2008年11月~2013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15例硬膜下出血患者,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6~89岁,平均(58.52±5.74)岁,其中<40岁的患者有1例,41~50岁的患者有2例,51~60岁的患者有6例,61~70岁的患者有4例,>71岁的患者有2例。临床症状中,有12例患者存在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的症状,有2例患者有短暂的昏迷史,有1例患者存在轻度的头昏、头痛症状。15例患者均存在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并且全部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入院时间、病理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螺旋CT机(Philips MAX 4000)将OM线作为基线对患者的头颅部位进行常规性扫描,其层距和层厚均保持为10 mm,对特殊病例患者进行5 mm层厚的局部扫描。全部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后的1~4周之内进行CT的复查。
1.3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15例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CT检查结果分析:经过CT检查,在15例硬膜下出血患者中,有9例患者为大脑镰硬膜下出血,有6例患者为天幕硬膜下出血。其中单纯性的硬膜下出血有5例,包括3例大脑镰硬膜下出血患者和2例天幕硬膜下出血患者;复合性的硬膜下出血有10例,包括2例合并颅内出血患者,4例单纯脑挫裂伤患者,1例颅骨骨折患者以及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2.2患者CT影像学表现分析:经过CT检查在15例硬膜下出血患者中,有6例局限于大脑镰的前部或后部的硬膜下出血,3例为贯穿全程的大脑镰硬膜下出血。其CT影像学表现为:局限在患者大脑镰的全程或一部分的窄带状的高密度影,其宽度为5~10 mm;有4例是局限于单侧的出血,其CT影像学表现为:1例新月形的高密度影以及3例天幕区的扇形或片状高密度影;有2例患者的血肿部位在双侧,其CT影像学表现为:Y形的高密度影或对称(不对称)的u形高密度影。15例硬膜下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均是高密度影,且CT值在55~75 Hu之间。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的7~14 d内进行CT复查,有4例患者的出血高密度影已经被完全吸收,其他11例患者的CT高密度影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低或变小。其中,7例患者的CT高密度影在治疗后的3~4周内完全消失,4例患者的CT高密度影转变成低密度影,并且其出血形态呈现多种状态。经过观察分析,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症状没有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而天幕急性硬膜下出血症状在环池边界上存在不清晰状态。
3讨论
大脑镰硬膜下出血主要指的是患者脑部由于外伤所致的颅内出血造成颅内大脑镰部位的硬膜下出血的一种脑科疾病。他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目前,对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症状的临床诊断多是采用CT影像学进行检查。大脑镰在CT影像学的呈现状态是细线状的,其宽度<5 mm,并且分成上、前、后三段[2-4]。而天幕位于小脑的背面,在CT影像学的呈现状态是帐幕状的,呈斜形的走形,并且不同的层面所表现的CT图像也不同,主要有:Y字形、M形、V字形、八字形、歌德弧形等[5]。经过试验分析显示,在15例硬膜下出血患者中,有9例患者为大脑镰硬膜下出血,CT影像学表现为:局限在患者大脑镰的全程或一部分部的窄带状的高密度影。
4参考文献
[1]李春梅,夏宏发,张进,等.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临床诊断情况观察[J].中国医学杂志,2012,10(19):829.
[2]张阳芳,刘红俊.天幕及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CT检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6(8):2121.
[3]张小兵.天幕及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CT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0,5(17):426.
[4]粱慧屏,许一平.62例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CT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4):385.
[5]赵保东.87例天幕及大脑镰硬膜下出血的临床诊断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6(8):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