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乙基淀粉在联合麻醉下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8-27 浏览次数:779次
作者:侯振民,周圣俊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宜昌市第五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施行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子宫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Ⅰ组(羟乙基淀粉组,n=15)和Ⅱ组(乳酸钠林格液组,n=15),Ⅰ组麻醉前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Ⅱ组麻醉前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500 ml。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 Ⅰ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在麻醉前和麻醉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血压在麻醉后比麻醉前有明显下降(P<0.05),心率在麻醉后比麻醉前有明显增高(P<0.05),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施行全子宫切除术中,麻醉前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能很好的预防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疗效优于麻醉前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500 ml。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腰硬联合麻醉; 全子宫切除术
近年来腰硬联合麻醉已广泛应用于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该法发挥了脊麻用药量小、潜伏期短、效果确切的优点,又可发挥连续硬膜外的灵活性,在针对脊麻后患者容易发生一过性血压下降的问题上,过去我们采用麻醉前先输入平衡液500 ml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我们在麻醉前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0例,年龄40~62岁,体重47~73 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Ⅰ组(羟乙基淀粉组)和Ⅱ组(乳酸钠林格液组),每组15例,患有心、肺及肝、肾功能不全疾病者除外。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在术前禁食禁饮8 h以上,测体重,进入手术室后监测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Ⅰ组:麻醉前20~30 min静注 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批号:WC 7318,Fresenius Kabi 公司,德国)500 ml;Ⅱ组:麻醉前20~30 min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批号:C070126c,昆明南疆制药有限公司)500 ml。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
麻醉方法:采用扬州亚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一次性硬膜外腰椎联合麻醉包,患者取侧卧位,当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间隙后,取长的脊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内向前推进,直到出现典型穿破硬膜的落空感,拔出脊麻针的针芯,见有脑脊液顺畅流出,即可证实,将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然后拔除脊麻针,再按标准方法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导管[1]。
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羟乙基淀粉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在麻醉前和麻醉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钠林格组血压在麻醉后比麻醉前有明显下降(P<0.05),心率在麻醉后比麻醉前有明显增高(P<0.05),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在输液过程中,没有患者发生不可耐受的反应。 表1 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表2 两组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
3 讨论
由于腰硬联合麻醉可引起一定程度的血管扩张,血管内容量增大,外周静脉压降低,从而使回心血量减少及心输出量下降,故在麻醉前进行适当的补充性扩容,以弥补麻醉导致的相对性容量不足。通常在麻醉开始即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及时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一般而言,晶体液经静脉输入后大部分将分布到细胞外液,仅有20%可留在血管内,要达到相同的扩容效果,胶体液的用量明显少于晶体液[2],作为胶体溶液的代表性液体,羟乙基淀粉130/0.4能够有效增加血容量,从而改善心排血量和氧供,改善循环和器官灌注,恢复正常的血流分布和微循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94.
2 吴新民,于布为.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中华麻醉学杂志,2008,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