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麻醉学》

小儿包皮环切术的麻醉处理

发表时间:2012-05-30  浏览次数:716次

  作者:毛尚平,佟春廷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

  【关键词】 包皮环切术; 麻醉; 儿童

  小儿包皮环切术是小手术,但麻醉较复杂,方法也较多,可在以局麻、骶麻、全麻等方法下进行。因患儿年龄较小,难以配合,局麻、骶麻多不能顺利完成手术。我院自2007年3月采用全麻+局麻方法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受术者,年龄3~5岁。ASA Ⅰ级。其中包皮过长26例,包茎24例。麻醉前常规禁饮4 h,禁食8 h,术前常规肌注鲁米那钠2 mg/kg,阿托品0.015 mg/kg。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采用得普利麻加氯胺酮;局麻加静脉全麻组(B组):采用得普利麻加小剂量氯胺酮静脉全麻后予以1%利多卡因局麻,每组25例。2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均无差异。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全程监测HR、SpO2开放静脉,5%GS维持,2组均予以得普利麻2~3 mg·kg-1·min-1静脉输注,待患儿入睡,手术区消毒铺巾后,A组静脉予以氯胺酮1~2 mg/kg静脉注射,B组静脉予以氯胺酮0.2~0.3 mg/kg静脉注射后在阴茎根部予以1%利多卡因充分浸润阻滞(用量<6 mg/kg)。2组患儿手术时若出现肢动反应,则追加0.5~1 mg/kg氯胺酮至肢动反应消失。

  1.3 观察项目 麻醉效果、呼吸循环变化情况、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氯胺酮得普利麻的总用量。麻醉效果分级:优,手术期间无肢体反应;良,手术期间存在不影响手术的肢体反应;差,手术期间肢体动作明显,手术无法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1.5 治疗结果 (1)氯胺酮总用量:A组为(45±3)mg,B组为(4.8±0.3)mg,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组得普利麻总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2)意识消失、恢复时间:2组意识消失时间均为(1.3±0.5)min。意识恢复时间:A组为(60±7)min,B组为(4.6±0.5)min。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定向力恢复时间:A组为(90±5)min,B组为(9.0±0.5)min。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4)麻醉效果及诱导前后心率、呼吸变化: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2。表1 2组患儿麻醉效果比较表2 2组患儿诱导前后HR、SpO2变化情况

  2 讨论

  氯胺酮是唯一具有较强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镇痛效果完全确切[1],但使用后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小剂量氯胺酮(0.1~0.5)mg/kg[2]的突出优点是保留了良好的镇痛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紧张和焦虑,不抑制患儿的呼吸中枢,还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确保镇定过程中呼吸功能的相对稳定。

  得普利麻是一种超短效的静脉全麻药,作用时间短,苏醒质量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被广泛应用于短小手术的麻醉。两者合用不但减少了各自的用量,氯胺酮可以减轻得普利麻引起的血压、心率下降,得普利麻也可以抑制氯胺酮引起的谵望、狂躁、肢体乱动等精神症状。

  利多卡因是酰胺类局麻药,因其安全范畴大,刺激性小,过敏反应发生率低,阻滞效果好而广泛用于局部麻醉。本资料将两种麻醉方法运用于包皮环切手术中,患儿术中安静,麻醉满意。但A组全麻药用量大,术后苏醒迟,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围术期管理困难,家长需承担较大的精神压力;B组利用全麻药的镇静作用和局麻药的阻滞镇痛作用,全麻药用量小,患儿苏醒早,定向力恢复时间及留院观察时间短。

  综上所述,两种麻醉方法均可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但B组围术期管理简便,留院时间短,更适应门诊短小手术。两种麻醉方法均应特别注意对呼吸循环的管理。常规备好氧气,麻醉设备,急救器械,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启明,郭曲练,姚尚龙,等.临床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8.

  [2] 姚通桃,钱燕宁.小剂量氯胺酮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3,24(6):34334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