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诱导气管插管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4-20 浏览次数:695次
作者:薛 强,范丽娟 作者单位:617000 四川攀枝花,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摘要】 目的 探讨慢诱导气管插管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60例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采用慢诱导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前、插管即刻和插管后1min的有创SBP及DBP、HR、SpO2 。结果 慢诱导气管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min的有创SBP 及DBP、HR、SpO2 较插管前基础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慢诱导气管插管时,插管反应基本被消除,生命体征较插管前基础值变化较小。
【关键词】 麻醉学;慢诱导;气管插管;麻醉
慢诱导气管插管的优点在于能保留病人的呼吸,为插管赢得了充分的时间。完善的咽喉及气管内表麻加一定量的静脉药物又能基本消除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我们于2010年4月—2011年4月选择了60例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行慢诱导气管插管,以探讨病人在插管期生命体征的变化,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 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60例,男40 例,女20例;年龄20~60岁,体重50~75kg。其中,高血压10例。常规术前30min 肌注安定10mg ,阿托品0.5mg 或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 监测有创SBP及DBP、HR、SpO2 。
1.2 麻醉处理
用1 %丁卡因喷雾咽部2~3 次,诱导用药依次静注氟派利多3~5mg,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0.001 mg/kg。2 min 后用2%丁卡因2ml 行环甲膜穿刺注药,3 min 后轻柔用喉镜显露声门,沿气流方向插入导管。病人插管均在30s内完成。分别记录病人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min 内的SBP、DBP、HR、SpO2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检测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插入气管导管, 无呕吐、误吸及气管、支气管痉挛现象,3 例出现轻微呛咳。术毕拔管前均能较好地耐受气管内导管,且术后随访无插管不良记忆。在整个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及氧饱和度平稳。气管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min SBP、DBP、HR、SpO2 较插管前基础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见表1。表1 本组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及SpO2 影响
3 讨论
应用芬太尼、异丙酚和肌松药施行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是当前抑制插管应激反应的较好方法之一,但是不甚理想。异丙酚对循环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包括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心肌抑制、心输出量减少以及抑制压力感受器对低血压的反应[1]。而HR反而下降,这些作用都将削弱病人自身调节循环的代偿能力。芬太尼具有减弱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效应,且可减少异丙酚的剂量,但不能有效缓解插管刺激所诱发的中枢皮层活性增高[2]。慢诱导气管插管具有安全性高、插管应激反应小、循环稳定等特点。如果在咽喉气管表面麻醉之前,根据病情先静脉注射氟芬合剂(氟哌利多5 mg、芬太尼0.1mg)2~4ml,分2~3次静脉注射,每次间隔5min,可使病人处于闭目安静、镇痛、降低恶心呕吐敏感性和遗忘,而同时又能被随时唤醒,并能高度配合的半清醒状态。在此种状态下施行表面麻醉和插管操作,病人不仅不会感到痛苦,事后对插管过程也多无回忆,插管应激反应也基本被解除。有学者在清醒插管前适量使用地西泮、咪达唑仑和芬太尼以产生安静合作的效果[3]。本文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内插管,在完善的咽喉及气管内表麻配合下,可使病人诱导插管期的应激反应降低至最低程度。芬太尼具有较强的镇痛效应;氟哌利多具有轻度α受体阻滞作用,神经安定作用较强,能较好抑制显露喉头及气管插管反应,在结合使用小剂量咪唑安定下,可产生镇静加强、下颌松弛和顺行性遗忘作用[4],再结合完善的表麻,可使气管内插管刺激的应激反应被有效抑制,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气管内插管,且在术毕全部病人能较好地耐受气管内导管,术后无插管不良记忆。总之,慢诱导气管插管具有安全性高、插管应激反应小、循环稳定、术后耐管性较好、术后无不良插管记忆等优点,是气管插管全麻不错的选择。尤其其插管应激反应小、循环稳定的优点更是为病人顺利安全地度过手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谢荣.麻醉学,第3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76-78.
2 米卫东,张宏.异丙酚或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诱导时病人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参数变化.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407-409.
3 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14-915.
4 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