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2-08 浏览次数:683次
作者:杨皎 作者单位:昆明,云南玛莉亚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隙间断注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300例ASAⅠ或Ⅱ级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间断硬外镇痛组(A组),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组PCEA(B组),非镇痛组(C组),每组100例。A、B两组采用0.15%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2ugl/ml芬太尼行硬外镇痛,A组行间断硬外给药,B组行PCEA。C组不给镇痛药物。观察各组不同时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宫缩情况,同时观察三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A、B两组与C组相比较在镇痛后的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隙间断给药行分娩镇痛效果好,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影响。
【关键词】 罗哌卡因;芬太尼;分娩镇痛
分娩镇痛可以减少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的痛苦,充分享受分娩得子的快乐,这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娩镇痛使用较广泛,但由于受经济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产妇还难以享受到这一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本研究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腔间断给药法进行分娩镇痛,旨在探求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以便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300例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拟行自然分娩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孕37~42周),身高>155cm,体重<90kg,年龄20~38岁之间,ASAⅠ或Ⅱ级,无产科和硬膜外阻滞穿刺禁忌症,胎儿情况正常者。所有产妇经助产士评估能从阴道自然分娩。随机分为三组,间断硬外镇痛组(A组),PCEA自控镇痛组(B组),非镇痛组(C组),每组100例患者。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A、B两组镇痛前开放上肢静脉,当产妇宫口开至3~4cm时,左侧卧位,取L2~L3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并向头端置管3.5cm,平卧后,注入1%利多卡因5ml试验量,观察5min,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和药物中毒征像后,A组给予0.15%甲磺酸罗哌卡因(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2ug/ml芬太尼(宜昌人福制药有限公司)混合液7ml,5min后测定麻醉平面,必要时追加混合液3~5ml,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宫口开全时不再用药,胎儿娩出后,再次注入混合液8ml,,以利产道检查及会阴切口缝合。B组以与A组相同的混合液7ml为负荷量,5分钟后接PCEA泵,持续剂量为6 ml/h,PCA剂量3 ml,锁定时间20分钟。产妇镇痛不完全时,由产妇或助产士按自控键给药直至镇痛效果满意,宫口开全后停止给药,胎儿娩出后再次开启镇痛泵。镇痛开始后若出现宫缩减弱,则给予催产素静滴,每500ml液体中加入催产素2.5U,根据宫缩情况调节滴速。非镇痛组按产科常规处理。
1.3 观察项目
(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宫缩痛: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2)胎心产力监护仪监测胎心及宫缩,并观察缩宫素使用情况。(3)产程,胎儿娩出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B组与C组比较,在宫口3~4cm时,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镇痛后疼痛评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B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产妇各时段VAS比较与C组相比,A 、B组活跃期缩短(P﹤0.05),第二产程则无明显差异,但缩宫素使用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意义,但A组与B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产妇产程时间变化及缩宫素使用情况 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产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
3 讨 论
分娩时第一产程子宫收缩可使宫颈扩张,子宫下段伸展,诱发严重疼痛,致使许多产妇无法忍受,因此分娩镇痛很有必要[1]。而且产妇分娩过程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医师的责任,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是一种生育文明。
国内最常用的分娩镇痛阶段选在第一产程介入镇痛治疗[2]。在活跃期阶段进行分娩镇痛不仅减轻了产妇的疼痛,而且降低了剖宫产率,加速了产程的进展,缩短了活跃期时间。目前,各家大医院多采用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法用于分娩镇痛。但由于自控镇痛泵和盐酸罗哌卡因的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使用。
本研究采用了腰部硬膜外隙间断注药法,降低了分娩镇痛消耗材料的费用,若不把麻醉科医师的劳动价值计入成本的话,这是最经济的分娩镇痛法。且其优点明显[3]:(1)分娩疼痛是生理性疼痛,其疼痛性质有别于病理性疼痛,单次硬膜外隙给予低浓度的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即可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2)由于分娩镇痛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表现在个体间不同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及产程的长短等),因此间断给药有较好的可控性,间断注药产生的“峰谷效应”其实在产程中会表现为“真实”的连续硬膜外镇痛作用;(3)产程进展快的分娩,硬膜外隙只给一次镇痛药物,即可完成第一产程。且其与腰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注药法(PCEA)相比较,在镇痛效果上无明显区别,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国产新型酰胺类局麻药,它将盐酸罗哌卡因的盐酸根改为甲磺酸根,二者在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均相似,甲磺酸罗哌卡因仅改良其理化性质而未改变其药理作用[4]。已有前期研究表明[5]低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比盐酸罗哌卡因起效慢,但镇痛效果无明显区别。而且小剂量芬太尼和局麻药混合应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增强镇痛效果,减少局麻药用量,既发挥了协同作用,又降低了所用的药物浓度,减少了运动神经的阻滞,同时对新生儿无呼吸抑制作用,已被临床广泛采用[6]。甲磺酸罗哌卡因伍用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满意,且价格更便宜。有研究显示[7],0.1%~0.2%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对母体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本研究采用0.15%甲磺酸罗哌卡因联合2μg/ml芬太尼在活跃期间断硬膜外隙给药行分娩镇痛,第一产程较对照组缩短,第二产程无明显变化。这是由于镇痛后子宫颈、阴道壁、盆底肌肉等松弛,因而宫颈扩张加速,促使活跃期缩短。同时由于行分娩镇痛的产妇分娩期不痛或只有轻微胀痛,产妇得到充分休息,不仅消除了精神因素对产力、产程的影响,还降低了母体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促使其无效宫缩作用被减弱,子宫较易产生对称性和积极性收缩,加速了宫颈扩张,也使产程进展顺利。但缩宫素的使用较非镇痛分娩组明显增加,这可能与镇痛抑制了Fergusion反射有关。而三组产妇所娩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说明此无痛分娩法对母婴是安全的。
总之,此方法和硬膜外自控镇痛法一样安全有效,且更经济,深受孕产妇的欢迎,应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首选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法。但应注意宫缩减弱时,应及时使用缩宫素,以加强宫缩强度,使产程进展顺利。
【参考文献】
[1] 陈满红,欧阳文,段开明,等.潜伏期分娩镇痛可行性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8):698-699.
[2] 姚尚龙,张小玲,陈 鹏,等. 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研究[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11):544-546.
[3] 吴新民,陈 倩.分娩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84-185.
[4] 李一亮,彭章龙.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的效应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10):590-592.
[5] 程良道,周 群. 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2):865-866.
[6] 刘泽文,刘会长. 氯普鲁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9):820-821.
[7] 盛娅仪,陈 杰.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6):51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