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麻醉并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外科手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12-12 浏览次数:599次
作者:熊开亮 作者单位:江西永修县中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患儿肌注氯胺酮8~10mg/kg,或静注异丙酚1~2mg/kg,常规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及给氧,待患儿入睡后行臂丛神经阻滞,据手术部位不同,可分别选肌间沟法或腋路法。结果:麻醉完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患儿苏醒,紧张不安者追加适量基础麻醉药物。此法大部分无需追加均能顺利完成手术。结论: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小儿臂丛 氯胺酮 上肢手术
资料与方法
患儿择期手术20例,ASA分级Ⅰ级,年龄2~13岁,术前禁食6~8小时,禁水3~4小时,术前30分钟肌注安定0.5mg/kg(<1岁可不用安定),东莨菪碱0.01mg/kg。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8~10mg/kg,或静注异丙酚1~2mg/kg,常规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及给氧,待患儿入睡后行臂丛神经阻滞,据手术部位不同,可分别选肌间沟法或腋路法。
肌间沟法:将患儿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尽量贴于体旁,显露患侧颈部,找到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及锁骨头,在锁骨头后缘可触及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侧还可触及一条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即为肌间沟;右手持7号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针尖略指向脚侧,缓慢进针,找到破纸样落空感或突破感后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空气后注入局麻药,一般进针不宜过深,进入0.5~1.0cm,注药后呈梭形扩散,证明药液已注入血管神经鞘内。
腋路法:将患儿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患肢外展90°,屈肘90°,前臂外旋,手背贴床,呈“举手礼”,先在腋窝处触及腋动脉搏动,再治腋动脉走向,向上触及胸大肌下缘取腋动脉搏动最强点即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左手示指按在腋动脉搏动上,右手持7号针头向腋窝方向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35°角,缓慢进针,直到出现破纸样落空感,表明针尖已刺入腋部血管神经鞘内,松开针头,针可随动脉搏动而搏动,可分别在动脉的左右侧各刺1根针,取摆动弧度最大的为注药点,回抽无血液无空气无脑脊液后注入局麻药,注药后呈长梭形扩散,而且注药后从另一个针尾冒出药液,证明2根针均在血管神经鞘内,麻醉效果最佳。
结 果
小儿臂丛局麻药以利多卡因8~10mg/kg配成浓度为0.8%~1%的利多卡因,可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加入0.125~0.25%罗哌卡因,作用时间45~150分钟,术中可依患儿的镇静程度静脉追加异丙酚1mg/kg或氯胺酮1mg/kg,此法大部分无需追加丙泊酚或氯胺酮,均能顺利完成手术。
讨 论
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可靠,麻醉并发症少的优点;氯胺酮具有镇痛作用好,对各器官毒性作用小的优点。氯胺酮并臂丛神经阻滞能大大减少基础麻醉的用量,作用时间明显延长,增加小儿麻醉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陆银珍.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并发症处理体会.南通医学院学报,1994,14(3):307-309.
2 孙艳丽,杨诚.基础麻醉加臂丛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贵州医药,2007,(6):508.
3 张承华,董发团,麻伟青.罗哌卡因及利多卡因用于小儿臂丛阻滞麻醉40例分析.人民军医,2006,(4):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