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与上肢术后镇痛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1-11-24 浏览次数:588次
作者:周庆,唐小平,王灵君,陈毅飞 作者单位:四川 夹江,解放军42医院麻醉科(周 庆、唐小平、王灵君、陈毅飞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在上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120例ASA I或II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分为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60例)和静脉自控镇痛(60例)两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4h、8h、12h的VAS评分、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的VAS评分、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均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结论 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优于静脉自控镇痛。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静脉自控镇痛;上肢;术后镇痛
2007年10月~2010年4月我们观察比较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在上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镇痛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20例,男76例,女44例,ASA I或II级,年龄16~78岁,体重42~78kg,无神经系统疾患、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局麻药过敏史,穿刺部位无破损及感染灶。术后随机分为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组)和静脉自控镇痛(II组)两组,各60例。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给与咪唑安定0.04mg /kg镇静。在超声引导下用Y型22G一次性动静脉留置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穿刺、固定。将盐酸罗哌卡因(75mg /支)稀释成0.75%浓度,给与20~30ml做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辅助均用咪唑安定和(或)芬太尼。术毕即开始镇痛,两组均采用一次性持续镇痛泵(持续速度2ml /h,PCA单次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镇痛时间48h)。I组配方:盐酸罗哌卡因(75mg /支)2支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II组配方:盐酸吗啡1mg /kg,芬太尼4ug /kg,氟哌利多5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
1.3 观察项目 (1)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镇痛效果:<3分为优,3~5分为良,>5分为差;记录两组术后4h、8h、12h的VAS评分、镇痛效果。(2)记录两组患者的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4h两组间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h两组间VAS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8h与12h组内VAS评分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h、8h、12h的VAS评分比较注:与II组比较,△
2.3 术后4h两组间镇痛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h、12h I组镇痛效果为优的例数明显多于II组(P<0.05);术后8 h与12h组内镇痛效果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h、8h、12h的镇痛效果比较
2.4 I组与II组相比头晕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比较
3 讨 论
疼痛是人体受到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可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调节机制,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影响手术的预后,良好的术后镇痛可稳定机体的内环境,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助伤口愈合。超声引导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区域麻醉中,确保穿刺成功,减少损伤周围组织几率。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仅可以延长麻醉时间,还可因单位时间用药减少降低局麻药中毒的危险[1]。本文术后4h两组间VAS评分、镇痛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是因为麻醉时阻滞臂丛神经的盐酸罗哌卡因的阻滞作用尚未消退。术后8h与12h组内VAS评分、镇痛效果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h两组间VAS评分、镇痛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术后8h麻醉用药引起的臂丛神经阻滞作用已完全消退,镇痛完全依赖泵的作用,而且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由表3可见,I组的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II组。因此,就上肢术后镇痛而言,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VAS评分、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对生理功能干扰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优于静脉自控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