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用于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探讨
发表时间:2011-08-10 浏览次数:540次
作者:程渊文 作者单位:左权县人民医院,山西 左权
【摘要】目的:探讨腰麻用于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的麻醉安全性。方法:选择105 例择期骨折手术患者,年龄75~95 岁,免用术前药,取患肢在下的侧卧位行腰麻,穿刺点选择L3~L4椎间隙,采用重比重腰麻液0.25%布比卡因2.0~2.2 mL,侧卧5 min后改平卧位,15 min内调节麻醉平面至T10~T12。结果:104 例均穿刺成功,85 例(81%)在麻醉后10 min内血压下降明显,下降幅度≥30%基础值。3 例(3%)在麻醉穿刺成功后患者平卧时出现血压骤降至70/4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减慢至40次/min,30 例(30%)在术毕搬动时出现血压骤降,心率减慢。全组血流动力极不稳定。结论: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实施腰麻为相对禁忌。
【关键词】 老年人,腰麻,下肢骨折手术相对禁忌
临床上老年人摔伤后导致下肢骨折比较常见,以往考虑麻醉及手术风险太大,极少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患者多在卧床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高龄老人在数月内死亡。目前我院对老年患者均采取在C臂X光机引导下行手法闭合复位,用克氏针或空心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骨折,其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愈合快。自2003年以来为老年患者实施手术105 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5 例中男55 例,女50 例;年龄75~95 岁。有冠心病病史者13 例,其中有心绞痛病史5 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肺气肿病史者15 例,糖尿病病史12 例,高血压病史68 例。卧床1个月21 例,卧床3~10 d 84 例。股骨骨折85 例,胫骨骨折20 例。105 例骨折前生活尚可自理。
1.2 麻醉及手术方法
免用术前药,入室后面罩吸氧,取患肢在下的侧卧位行腰麻,选择L3~L4椎间隙为穿刺点,穿刺成功见脑脊液回流后缓慢注入重比重腰麻液(0.25%布比卡因2.0~2.2 mL),侧卧5 min后改平卧位,15 min内调节麻醉平面至T10~T12。常规开放上肢静脉,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体温、尿量。
2 结果
105 例均穿刺成功,其中1 例因脑脊液回流不畅,注入腰麻液后麻醉平面不确切,采用硬膜外麻醉(不在观察范围),其余患者麻醉效果确切。手术时间50~90 min,出血量50~200 mL,其中85 例(81%)在麻醉后10 min内出现血压大幅度下降,最低降至70/4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减慢至40次/min,患者呼吸窘迫、胸闷、意识模糊。进行紧急复苏,加快输液,并静脉注射多巴胺4 mg,阿托品0.5 mg,后改为恒速泵注5 μg·kg-1·min-1,维持至术毕;30 例(28%)在术毕搬动时出现血压骤降、心率减慢、恶心、呕吐,给予阿托品0.5 mg,麻黄素10 mg后好转;5 例(5%)在手术1 h后不配合,静脉给予氯胺酮30 mg,恒速泵注丙泊酚20 mL/h以镇静;全组血压波动明显,心率在血压下降时不升反降,循环极不稳定。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将年龄超过75 岁者称为老年人。尤其是85 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生理及组织的改变甚为明显,麻醉的风险极大,近似婴幼儿麻醉,有时甚至比婴幼儿更危险。主要原因:第一,增龄的生理影响,生理储备量低,日常生活不明显,当遇到应激,机体就会无力应付。第二,伴发疾病多,有无严重伴发病,这在老年麻醉危险性的评估中,占重大比重。第三,大多数下肢骨折的患者卧床时间长,进一步降低了生理储备量。第四,手术的严重打击及麻醉的直接干扰[1]。过去临床上将超高龄老人列为麻醉的禁忌,近几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为老年患者实施腰麻时有报道。通过对105 例下肢骨骨折的高龄老人的麻醉处理,体会如下。
术前患者的准备必须充分、合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是保证麻醉安全的重中之重。必要时请内科会诊,协助治疗。手术前心功能达到Ⅱ~Ⅲ级,血压控制在160/90 mm 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血红蛋白在80 g/L以下,贫血的患者除输入红细胞外,还可输入适量新鲜冰冻血浆,增加凝血因子,以防术中失血过多。麻醉前备好吸引器、麻醉机及气管插管器械,并检查手术床的体位调节操作是否灵敏,以防手术床故障致麻醉后体位调节困难,引起严重后果。
术中以血流动力学稳定为目标进行循环管理。老年人麻醉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死。故术前1 h应根据心功能状况适当输入代血浆250 mL以扩充血容量,对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麻醉前常规静脉应用多巴胺4~5 μg·kg-1·min-1,以保持术中血压平稳,一般慎用麻黄素升压,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者,因其能明显增加心肌耗氧量。采用重比重腰麻液,总量不超过2.2 mL,麻醉平面确切,总量不多,平面易于控制。15~20 min麻醉平面固定于T10~T12后,将手术台摇至头高足低位,以增加肺通气量,尤其对心肺功能不全者。术中尽量不用静脉辅助药,保持患者清醒,以利观察病情,如患者术中躁动不配合且无慢性阻塞性肺病史,可适当给予辅助药,严密观察。另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或失血时心率增快反应较差,尤其是术前应用BR阻滞剂的患者,甚至在血压下降时出现心动过缓,故尿量检测有助于血容量的判断,可指导术中输液。
老年患者麻醉后其交感神经阻滞往往恢复很慢,术后体位变动极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如果术中输液量不足,更易发生,严重者会出现心跳骤停,故搬动患者应多人配合,动作轻柔,需观察5 min以上方可离开手术间。术前要反复强调禁食的重要性,由于老人麻醉中及术毕搬动时极易发生低血压而致呕吐,其气道保护性反射能力减弱,易导致误吸窒息[2],故手术结束后不要过早撤吸引装置及气管插管设备。护送患者回病房途中应常规备麻黄碱、阿托品、氧气袋及简易呼吸器,以防运送途中意外事件发生。
总之,老年人麻醉及手术成功条件是:术前患者准备必须充分、合理,尤其麻醉方法要选择合理。无全麻禁忌的病情较重者,选择全麻更具优越性。无论是麻醉及手术操作,皆须细致而不粗暴。用药慎重,检测周详,术中术后不放过每一细微改变,做出及时而又稳妥的处理。为了避免更多意外事故的发生,应当选择作用温和且较少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麻醉方法,故老年人要严格选择麻醉方法,掌控好麻醉平面,麻醉处理及时得当。腰麻为相对禁忌。
【参考文献】
[1]曹忠平,刘晓江,王朝仁,等.104岁老人股骨头置换麻醉处理1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4):237.〖1〗
[2]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0111 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