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麻醉学》

糖尿病人的麻醉

发表时间:2011-05-17  浏览次数:481次

  作者:张卫军 作者单位:翁源县人民医院,广东 翁源 512600

  【关键词】 糖尿病;麻醉;治疗

  1 概述

  1.1 全球糖尿病病人概况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主席阿尔伯特教授对糖尿病发病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最新预测,其结果令人震惊:目前全球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达1.3亿人,我国已超过4 000万人;21世纪2型糖尿病将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流行。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不到1%,目前2型(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在中国正处于爆发期,患者已达4 000万,而且以每天至少3 000人的速度增加,每年增加超过120万。资料显示,糖尿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加的幅度明显不同,欧美国家为45%,而发展中国家可达到200%,这意味着糖尿病将在逐步走向富裕的国家肆虐。由于遗传、饮食习惯、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紧张焦虑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这些现象多发生在青少年当中。因此糖尿病有年轻化趋势。

  1.2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表现为以血糖增高及/或糖尿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1.3 糖尿病在围术期的危害 糖代谢的障碍必然带来蛋白质及脂肪代谢障碍,在长期代谢紊乱的影响下,可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肾、精神系统、眼结构内部及各种感染等并发症。糖尿病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多的原因之一,有报道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围术期死亡率较非糖尿病病人增高5倍,这与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增加了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

  2 糖尿病病人的病理生理

  2.1神经系统 当病变累及自主神经系统时,患者于静息状态下即有心动过速;在麻醉下对低血容量的代偿能力异常差,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心跳骤停。临床症状:主要是对称性的肢体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感觉症状:病初多为肢端麻木或疼痛,也可有感觉过敏或异常,如蚁走感,以后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典型者呈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运动症状:四肢远端为主的弛缓型不全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少或消失,稍后可有肌肉萎缩。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手足部血管舒缩、出汗、皮肤苍白、变冷或发红发热、变嫩或角化过度、干燥易裂等;

  2.2 心血管系统 病人可能并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脏自率神经障碍,术中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大血管病变,如颈动脉处听到杂音,有脑血管病变的可能。

  2.3 对孕妇的影响 孕妇合并有糖尿病在产科学上是属于高危妊娠的一种,其对孕妇有可能产生以下的影响:糖尿病孕妇于怀孕期较易发生子痫前症或子痫症,其机会约为一般孕妇的四倍左右。糖尿病孕妇较易发生细菌感染,尤其是泌尿道感染或上呼道感染糖尿病孕妇,因其血糖浓度较一般孕妇高而容易产下巨婴,因此,容易造成生产过程中产程迟滞、剖腹生产率增加,同时容易造成难产。特别是肩部难产;此外亦容易引起产道裂伤、子宫收缩不良而造成产后大出血。糖尿病孕妇较易产生羊水过多症,进而容易造成早产或产后子宫收缩不良等问题。

  2.4 对眼睛的影响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主要及最早看到的眼部并发症。视力进行性下降、复视,还可引起白内障、青光眼、角结膜病和眼肌神经的麻痹。同时还合并高血压。

  2.5 对肾功能的影响 在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双重损害作用下,糖、脂代谢异常和肾功能损害明显加重。糖尿病本身蛋白质代谢失调,很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或直接合并成氮质血症,随病情恶化发展成肾功能衰竭,最后进入糖尿病肾功能尿毒症而不可逆转。

  2.6 糖代谢异常 胰岛素缺乏导致葡萄糖磷酸激酶的活性降低,使肝糖原合成减少,糖原分解和异生增加,机体组织中葡萄糖利用减少,血糖增高,当血糖超过肾糖阈值(8.88 mmol/L或160 mg/dl)时,出现尿糖,引起渗透性利尿作用,使水、电解质大量丢失,容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另外,由于应激反应时儿茶酚胺、皮质醇、胰高血糖素均明显升高,对抗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和作用,同时外周组织对胰岛素利用障碍,使围术期血糖控制更加困难。

  2.7 脂肪代谢异常 胰岛素分泌不足,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强,生成大量酮体,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主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低钾、骨骼肌无力

  2.8 蛋白质代谢紊乱 胰岛素缺乏时,由于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而使分解加速,尿氮排出增加,出现负氮平衡、水电解质紊乱、脱水及酸中毒。

  2.9 其他 患糖尿病时,全身脏器和组织不同程度地发生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胰岛素玻璃样变性和纤维化,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动脉硬化以冠心病、心肌病、脑血管病变为多见。微血管病变以眼睛和肾脏损害为常见。心脏副交感神经病变,心率减慢,用阿托品治疗心动过缓常无效。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微血管病变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3 糖尿病的分型

  3.1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 胰腺的β细胞受损,致血内胰岛素的水平降低,而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Glucagon)又相应增加致肝脏内葡萄糖的分解增加,所以血糖升高较剧;需额外补充胰岛素;多发生在青少年;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及合并全身性改变;“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

  3.2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体内胰岛素正常或相对较低,也可能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有抵抗;不需要额外补充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或饮食控制即可奏效;多发生在中老年肥胖者,60岁以上发病较为普遍。

  3.3 其他 特异性糖尿病、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

  4 糖尿病病人手术的麻醉

  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非糖尿病病人增高5倍,麻醉风险与重要器官的病变程度关系密切,重要器官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人麻醉的主要危险因素,麻醉和手术可加重病情。病情严重或术前控制不满意的病人,可能发生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4.1 麻醉前准备 麻醉前应详细了解病人的糖尿病类型,严重程度,治疗经过及有无并发症,以便正确估计病情轻重;积极治疗糖尿病,择期手术病人控制血糖在150 mg/dl~200 mg/dl内,或餐后血糖<250 mg/dl,尿糖检查为阴性,24 h尿糖<0.5 mg/dl,尿酮体阴性。合并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病人禁止行择期手术;急症手术,应考虑是否有酮症酸中毒,以及酸中毒的程度。尽量在术前纠正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如需立即手术,应边控制病情边施行麻醉和手术;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了解心脏功能,还需检测血糖、尿糖、血尿常规、电解质、肾功能(肌酐、尿素氮)等;注意心功能、肾功能的改变及电解质平衡。

  4.2 麻醉方式的选择

  应选用对病人糖代谢影响小,有效减少应激反应的麻醉药及方法,避免应用交感神经兴奋药及苏醒时间较长的全麻方法。麻醉及手术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糖升高,精神紧张、疼痛、出血、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可加重病人的应激反应,从而出现高血糖反应。局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阻滞麻醉对机体代谢影响小,全麻对机体的代谢影响大,糖尿病病人全麻后有苏醒延迟的可能,术中应加强麻醉管理,避免加重已存在的代谢紊乱。

  麻醉方式应根据病情、有无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手术部位、大小和手术要求等进行选择。

  ⑴局麻及神经阻滞对机体代谢影响最小,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适宜用于四肢,但局麻药剂量较大时可发生心肌抑制,应严密观察并作出相应措施。

  ⑵椎管内阻滞:糖尿病人麻醉,应首选硬膜外麻醉,对于四肢手术、下腹部及盆腔手术尤为合适,糖尿病病人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差,应严格无菌操作;糖尿病病人缺乏有效的压力反射调节功能,易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应注意麻醉平面调整。

  ⑶全身麻醉:有报道称,高达40%的糖尿病病人喉镜显露声门困难,是由于关节僵硬,寰-枕关节活动度减小所致,此类病人对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过强,麻醉诱导期应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选用全身麻醉时精心管理,避免加重已存在的代谢紊乱,正确选用药物,减少插管反应:硫喷妥钠(4 mg/kg)诱导能减少50%交感神经活动;丙泊酚(2.5 mg/kg)诱导能减少34%交感神经活动,其稳态输注(0.1 mg/kg.min)过程中,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37%;氯胺酮可增加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故不宜使用;安氟醚、异氟醚在吸入浓度为1%时,对血糖并无明显影响可以选用。乙醚对血糖影响最大,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有关,故糖尿病和酸中毒病人禁用乙醚;吗啡由于兴奋交感神经中枢,促使肾上腺素释放,引起肝糖原分解增加,导致血糖升高.

  ⑷不论选用何种麻醉方式,应避免使用肾上腺素等交感神经兴奋药,局麻药中不加用肾上腺素,改用麻黄碱。

  4.3 麻醉中检测 术中常规检测BP、ECG、SpO2、动脉测压、肺动脉漂浮导管及呼吸,及时了解循环动力学变换和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术中监测cvp及尿量,以了解肾功能状态和血容量;血糖、尿糖的监测。术中每2 h测定一次,以控制血糖在8.3 mmol/L ~11.1mmol/L(150 mg/dl ~200 mg/dl)、尿酮阴性、尿糖维持在(±)为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调空。但必须注意心血管活性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

  4.4麻醉中处理

  ⑴低血糖的处理:术中病人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低血压、脉压增宽、心悸、出冷汗、饥饿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意识朦胧、心动过速、瞳孔散大、瞌睡、昏迷。全麻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心动过速、出汗、脉压增大,全麻停药后出现苏醒延迟。出现以上症状应考虑低血糖。血糖<2.7 mmol/L(50 mg/dl)可明确诊断。静脉注射50% GS 20 ml~40 ml必要时可重复,用5%~10% GS 300 ml/h ~400 ml/h,至血糖维持稳定。

  ⑵高血糖的处理:术前血糖控制平稳,手术时间短,术中可不输含糖溶液也不补充胰岛素。手术时间较长,应密切监测血糖和尿糖,根据结果合理给予胰岛素。按尿糖每升高(﹢),给予胰岛素4u给药,胰岛素1U与4 g葡萄糖之比(1:4)给药,维持尿糖在(±)之间。还需监测尿酮、血钾、血钠等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酮症酸中毒。术中可补水生理盐水和乳酸纳-林格液。

  ⑶胰岛素的应用:术中是否使用胰岛素,根据病情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不用胰岛素,也不输葡萄糖,仅用复方林格液或生理盐水或血制品;使用胰岛素,目前主张用GIK方案,静脉输注。(G葡萄糖1正规胰岛素K氯化钾)使用GIK方案的理由:术中如不能用葡萄糖代谢提供能量,导致脂肪、蛋白质分解供能,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易致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持续输注既安全又容易调整剂量,葡萄糖被利用时细胞外钾向细胞内移动,需补钾GIK方案的配方5% GS 500 ml+RI+KC 110 mmol/L(0.75 g).每小时输入100 ml。RI用两按每2 g~4 g葡萄糖给R11U的比例加入。

  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处理:主要发生在胰岛素依赖型病人。当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不足时,脂肪分解代谢增加,即游离脂肪酸在肝脏内代谢为酮体。

  诊断:病人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及呼吸增快、呼气中有苹果味、精神萎靡,严重者可昏迷。血糖中等度升高17 mmol/100 ml ~27 mmol/100 ml(300 mg/100 ml ~500 mg/100 ml)尿酮体阳性。动脉血气分析呈代谢性酸中毒,如计算阴离子间隙则往往升高且大于12(阴离子间隙=[Na+]-[HCO3-]-[Cl-]。因血糖高而呈渗透性利尿,血管内容量减少,身体内K+自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故血k+在早期可正常或升高。

  治疗:补液,第一小时应当补0.9%nacl1 000 ml~2 000 ml,输液可促进酮体由肾脏排出;降低血糖,根据血糖使用胰岛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CO2CP≤22 mmol/L,可补充碱;随着代谢性酸中毒的纠正,钾将重新进入细胞内,故血钾可降低。一旦出现应当及时纠正。

  ⑸高糖高渗非酮症昏迷 主要发生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此时血浆胰岛素水平虽可足以防止酮体的生成,但却不能预防高血糖的产生;虽可预防脂肪酸代谢为乙酰乙酸及β羟丁酸,但却不能防止高血糖所致的高渗性利尿,所以病人有明显的脱水。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高血糖、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血糖常大于33 mmol/100ml(600 mg/100ml),而血浆渗透压则高于300 mmol/L。血管内容量丢失可致低血压、血液浓缩、BUN升高。病人可昏迷、烦躁不安。

  治疗:补充NS及小剂量胰岛素(10 u/h)使血糖缓慢降低达16.5 mmol/100ml(300 mg/100ml);检测钾并补充钾。

  ⑹麻醉后苏醒延迟 麻醉中应防止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低血压、低温、麻醉药的过量使用,也应鉴别是否有酮症酸中毒(尿酮呈强阳性)或高渗性高血糖性昏迷(尿酮阴性,有明显高血糖与血浆渗透浓度上升)及乳酸性酸中毒(以乳酸上升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引起苏醒延迟。应对症治疗,尽快恢复苏醒,保障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44.

  [2] 田玉科.麻醉临床指南[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3.

  [3] 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81.

  [4] 谢柏樟.麻醉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9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