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应用氟氛合剂致锥体外系反应24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10 浏览次数:462次
作者:关军
【关键词】 氟氛合剂
氟氛合剂是氟哌利多与芬太尼按50∶1混合而成,每一单元氟氛合剂含氟哌利多5mg、芬太尼0.1mg,在临床中曾用于实施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但由于术中麻醉深度不足及术后呼吸抑制等发生率较高,现在更多的用于麻醉中的辅助用药[1]。而锥体外系反应即为氟氛合剂的不良反应之一[2]。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期间在应用氟氛合剂的过程中,共出现了24例锥体外系反应,现将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24例锥体外系反应中,男17例,女7例,年龄6 ~47岁,ASA Ⅰ~Ⅱ级,既往均无癫痫及精神病史。上肢手术7例,下肢手术13例,腰椎手术4例。其中臂丛麻醉7例,硬膜外麻醉13例,全身麻醉4例。除1例全身麻醉外,术前均未给麻醉前用药,手术过程中静脉注射氟氛合剂1/4单位至1单位。
本文24例患者均于术后24h内出现眼球上翻、四肢抽搐、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全身大汗等症状,患者均意识清楚,体温、脉搏、血压均正常。值班医生考虑为锥体外系反应,并经内科会诊后同意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性)的诊断。其中锥体外系症状表现:15例为眼球上翻,双眼睑不能闭合;9例为眼睑下垂,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 7例为双下肢抽搐,肌张力增高;11例为双下肢、颈背部伸肌群痉挛、角弓反张;6例为四肢肌肉抽搐、颈背部伸肌群痉挛、角弓反张;全身大汗者7例;呼吸困难者5例。该24例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后,均给予东莨菪碱0.15~0.3mg皮下注射,安定5~10mg肌注,持续低流量吸氧,并密切观察病情。约30min后症状逐渐消失,在此期间注意保持病房环境安静,避免牵拉患者的肢体,并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和不安。
2 讨论
锥体外系的黑质-纹状体系统中含有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和抑制性递质多巴胺两种递质。乙酰胆碱存在于纹状体中,当其增多时表现为运动兴奋;多巴胺主要由黑质制造,沿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分布,当其增多时表现为运动抑制,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平衡[3,4]。当多巴胺不足或乙酰胆碱增多时肌肉所发生的不协调运动,即为锥体外系反应[4]。氟哌利多属于强镇静药[5],通过竞争性抑制受体作用,影响中枢神经对多巴胺在突触的转运,使乙酰胆碱相对占优势,从而引起由于多巴胺缺乏而产生的锥体外系反应。临床应用氟氛合剂的过程中,在一些情况下曾用同类的氟哌啶醇替代氟哌利多,由于氟哌啶醇对多巴胺受体的阻断作用更强,故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可高达80%[5]。
本文观察的24例锥体外系反应,21例发生于20岁前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其余3例为体格较瘦弱的成年人。我们认为,20 岁以下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锥体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故用氟哌利多易出现锥体外系症状;20 岁以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即使用氟哌利多,发生锥体外系症状的几率也很小。本文24例锥体外系反应中,男性15例,女性9例,男性多于女性。本文的24例病例中,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时间与用药剂量成负相关,用药剂量越大,发生时间越早。
在治疗时,应用具有中枢作用的抗胆碱能药物(M-胆碱受体阻断剂),如东莨菪碱、阿托品等,恢复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之间的平衡,即可消除锥体外系症状。也有研究指出,苯海拉明亦可用于治疗氟哌利多所致的锥体外系症状,并有确切的疗效[6] 。对于手术中应用氟氛合剂的患者,于出手术室前皮下注射东莨菪碱0.15~0.3mg,可起到预防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的作用。由于氟哌利多同时具有心脏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以5~10mg咪唑安定取代氟哌利多,可完全避免氟哌利多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心脏抑制,但仍应注意呼吸抑制、保证有效供氧和呼吸监测。
参考文献
[1] 谢荣.麻醉学[M]. 第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16.
[2] 宋成伟,侯栋,李东亮,等.术后镇痛致锥体外系反应二例报告[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10):618.
[3] 姚泰.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9.
[4] 李海红,潘贤.静脉自控镇痛并发锥体外系症状一例[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1):53.
[5] 陈伯銮.临床麻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8.
[6] 赵民,孙华柏,袁鹏,等. 苯海拉明治疗术后锥体外系反应[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4):245.
作者简介:关军(1975-),男,本科,医师。
包头市云龙骨科医院麻醉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