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肠镜下治疗小儿结肠息肉16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3-03 浏览次数:590次
作者:黄李雅, 阮继刚, 王 芳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银川 750004) 【摘要】 探讨麻醉肠镜下小儿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分析16例患者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在结肠镜检查及治疗同时,应用异丙酚静注,在麻醉状况下行结肠镜下结肠息肉的电凝电切。全部手术顺利、过程安全,术后清醒快,未出现并发症。该项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麻醉肠镜;小儿;肠息肉;电凝电切术
2008年我科应用麻醉肠镜下治疗小儿肠息肉1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7例,年龄2岁3个月至12岁,多因便血就诊,少数合并腹痛,病程持续半月至1年。
1.2 术前准备 若无肠镜检查禁忌,检查当天清晨7:00,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清洁肠道,如检查前仍有粪质排出需行清洁灌肠。术前禁食、禁水4h以上。
1.3 手术方法 检查治疗中,患儿取侧卧位,鼻导管全程给氧,静注异丙酚2~3mg/kg,缓慢给药,待患儿无应答,睫毛反射消失时,开始手术。肠镜下直接将导电的圈套器置于息肉的颈部,接通电源,利用电凝、电切、电灼3种方法,将息肉摘除。手术过程中监测心率、脉搏及氧饱和度,并观察患儿反应、呼吸道通畅情况。
1.4 结果 1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与治疗,整个操作10~30min。在使用异丙酚过程中,心率比术前未用药时略有下降约5~10次/min,术后心率均自行恢复。大部分病人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少数病人出现一过性下降,托起下巴或加大给氧量后均能纠正。术后5~15min患儿清醒,对检查过程无记忆,反应良好,无不适。
16例小儿肠息肉,直肠7例,乙状结肠5例,降结肠3例,横结肠1例。单发息肉10例,多发息肉6例。直径2cm 2例。息肉大多呈鲜红色,表面光滑或颖粒状,有的呈桑葚样或葡萄串样,有的表面糜烂。全部病例肠息肉成功切除,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2 讨论
小儿肠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内镜下治疗息肉方便安全,创伤小,费用低,治疗时间缩短。小儿应用常规结肠镜检查,依从性耐受性均差;同时小儿由于肠壁薄,如若术中配合差,易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导致这项技术开展受限。
麻醉内镜检查术是在普通内镜检查时应用一定剂量的镇静剂,使患者有一短暂睡眠过程,检查操作完毕患者即可清醒如常,整个过程无痛苦、无记忆[1]。异丙酚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能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辅助内镜检查[2]。异丙酚在麻醉肠镜的使用过程中,国内目前还未见发生麻醉意外的报道。有报道应用异丙酚进行结肠镜检查与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心率略有下降,但没有发生因牵拉肛肠迷走反射亢进,反射性心跳骤停的意外[3]。异丙酚对循环、呼吸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持续时间较短,且静注小剂量阿托品后可缓解[4]。为保证病人的安全,需要麻醉师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给氧,且严格遵循术前4h禁饮食,并备有急救器械及药品,防治可能发生的意外。
麻醉下结肠镜检查与治疗,消除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和疼痛不适感,同时肠镜操作医生也不受患儿痛苦呻吟的干扰。且麻醉情况下肠腔松弛、肠蠕动减慢,视野清晰、稳定,更有利于手术操作。但在麻醉情况下,患者没有任何感觉,由于结肠镜检查的需要,可能会反复抽气、进镜、退镜,勾拉等,此时如若出现穿孔等并发症,不易引起术者的警觉。为避免麻醉肠镜下并发症的发生,在操作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需循腔进镜;电切时手法得当,避免灼伤肠壁发生穿孔,若创面较大或渗血较多,可予金属夹封闭创面。术后叮嘱患儿卧床休息,可进流质饮食,并观察腹部体征及排便情况。
本组16例患者应用成人肠镜在麻醉下行小儿肠息肉电凝电切治疗,过程安全顺利,没有任何并发症的发生。异丙酚对呼吸有抑制作用,本文病例在手术过程中全程吸氧,术中监测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
综上,应用成人肠镜在麻醉下行小儿肠息肉电凝电切治疗,使手术操作难度减轻,过程安全顺利,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此项技术值得推广并在临床可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姜希望.无痛性消化道内镜术[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06.
[2] 张婉雯,邵晓刚,王敏.异丙酚镇静麻醉胃镜检查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328-330
[3] 李莉.无痛肠镜2016例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0):1118-1120.
[4] 曹晨曦.无痛结肠镜129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8):84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