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阑尾切除术的对比观察
发表时间:2009-10-14 浏览次数:679次
左右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阑尾切除术的对比观察作者:郭李伟,冯文华,刘和昌 作者单位:广西合浦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广西 合浦 536100 【摘要】 目的 提高阑尾切除手术的麻醉效果,减少其牵拉反应。方法 选择95例单纯性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实行右侧卧位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50例)实行左侧卧位腰硬联合阻滞。均使用重比重布比卡因记录两组蛛网膜下腔注药后麻醉平面,抗内脏牵拉反应效果。结果 两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抗内脏牵拉反应优35例,良7例,差3例;对照组优23例,良18例,差9例。观察组抗内脏牵位反应优秀率(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46.00%),χ2=10.06,P<0.01。结论 重比重布比卡因右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阻滞应用于阑尾切除术麻醉效果确切,能减少内脏牵拉反应,对呼吸循环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阑尾切除术.布比卡因.麻醉.脊椎.麻醉.硬膜外.右侧卧位.牵拉反应 为提高阑尾切除手术的麻醉效果,笔者选择95例单纯性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ASAⅠ~Ⅱ级患者,观察组实行右侧卧位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实行左侧卧腰硬联合阻滞,观察两组抗内脏牵拉反应情况,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95例单纯性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ASAⅠ~Ⅱ级患者,其中男55例,女40例,年龄18~51岁,体重51~66kg,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右侧卧位腰硬联合阻滞45例,对照组采用左侧卧位50例。两组年龄、体重、身高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术前准备:患者术前30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5mg和鲁米那100mg,均在行腰硬联合穿刺前行静脉穿刺适当扩容(500~1000ml),并备好麻黄碱等升压及急救药品。②麻醉方法:观察组取右侧卧位,先用硬膜外腔穿刺经L2~3间隙穿刺硬膜外腔,再用25G穿刺针刺入蛛网膜下腔,针斜口转向头侧后注入局麻药:注入重比重布比卡因液(0.75%布比卡因2ml加5%葡萄糖0.5ml)共计2.5ml,并常规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0cm备用。于蛛网膜下腔注药完成后5min内改平卧位,手术时间超过1h以上从硬膜外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对照组取左侧卧位,穿刺点、进针方法同观察组,均采用针尖刺激皮肤有无痛觉测试麻醉平面。③监测方法:入手术室及麻醉手术中均采用惠普500A无创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心电等。 1.3 效果评定 抗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评定标准为:优:牵拉内脏无恶心、呕吐、牵拉痛或胃部不适感,无鼓肠现象;良:有轻度胃部不适和恶心,但无呕吐和牵拉痛,嘱深呼吸后症状能缓解,有轻度鼓肠,易回纳;差:牵拉痛明显,胃部不适,恶心、呕吐、鼓肠,需辅助药物。2 结果 2.1 麻醉平面 观察组蛛网膜下腔注药10min后测试左右两侧的上界平面,其中右侧T6及左侧T638例,右侧T4及左侧T8 5例,右侧T4及左侧T6 2例,右侧T3及左侧T5 1例。对照组于注药后10min测试右侧上界平面多在T6以下,其中右侧T6及左侧T612例,右侧T8及左侧T6 30例,右侧T8及左侧T8 8例。 2.2 抗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 观察组抗内脏牵拉反应优秀率(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46.00%),χ2=10.06,P<0.01,见表1。表1 两组抗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比较 2.3 两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心电监护无异常。麻醉10min血压下降超过4.00kPa观察组3例,对照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1,P>0.05)。以上病例均经快速输液或静注麻黄碱等处理得到改善。3 讨论 麻醉平面达T4、5能有效地消除手术中的牵拉反应[1],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阑尾切除术效果确切。由于操作习惯,一般硬膜外穿刺均要求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对右利操作者有一定难度。采用重比重局麻药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时,体位低的一侧脊神经首先阻滞,在采取相等剂量的局麻药下药液易沿低侧分布[2],因此,右侧卧位阻滞比左侧卧位阻滞较易使阑尾切口侧麻醉平面达T4、5。观察组全部右侧平面达T6或T6以上,而对照组只有12例达T6或T6以上,故观察组抗内脏牵引拉反应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及脊髓,产生阻滞作用[3]。两组虽然平面较高,但由于局麻药首先在是单侧阻滞,大部分均与位于低侧的一侧脊神经根结合后剩余的小部分再与对侧脊神经根结合起作用,因此对对侧的阻滞较轻,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不明显且对阑尾牵拉反应的辅助用药大大减少。笔者体会,在术前如果扩容及时升压,采用重比重布比卡因右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阑尾切除术麻醉效果确切,能减少内脏牵拉反应,对呼吸循环无明显影响。【参考文献】[1] 庄心良.阑尾切除术的麻醉选择和处理专题讨论[J].临床麻醉学杂志,1988,4(1):50.[2] 张国楼.硬膜外麻醉的临床处理[J].临床麻醉学杂志,1988,4(1):50. [3] 刘俊杰,赵俊.椎管内麻醉的解剖与生理基础[M]//庄心良.现代麻醉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