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研究
发表时间:2009-07-02 浏览次数:717次
作者:周丽清【摘要】 目的 观察硬膜外低浓度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初产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42例要求镇痛的产妇行0.2%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下分娩镇痛。结果 观察组镇痛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P<0.01)。结论 硬膜外低浓度罗哌卡因行分娩镇痛时母婴安全,镇痛效果确切。
【关键词】 罗哌卡因;分娩;镇痛;硬膜外阻滞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产妇分娩时也要求无痛。余姚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对42例要求镇痛的产妇行0.2%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下分娩镇痛,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0例,分为2组。42例要求无痛分娩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未用分娩镇痛的初产妇5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初产妇都为足月分娩,单胎头位。ASAⅠ~Ⅱ级,胎儿情况正常。已知产道和胎位情况适合于经阴道分娩。
1.2 麻醉方法 当观察组初产妇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至2~3 cm时,选择L2~3或L3~4硬膜外间隙穿刺,穿刺成功后硬膜外导管向头置入3 cm,并向硬膜外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征象,再注入0.2%罗哌卡因+0.002%芬太尼混合液8~12 ml,使温觉阻滞的最低上界达T10~8水平。给予初始剂量15 min后,采用电子镇痛泵。调节为5 ml/h持续量,PCEA单次量为2 ml/h,锁定时间为15 min,以维持最低为T10的感觉阻滞平面。宫口近开全(8~9 cm)时,再给一次性8~12 ml药量,将床头抬高45°左右,到分娩时停止给药。观察期间不再给产妇其他镇痛药。
1.3 监测项目 观察麻醉前后产妇腹部及下肢肌力情况,观察并记录各产程时间、胎儿出生时的Apgar评分,以及在产程各时段产妇的VAS。
2 结果
2.1 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身体指数及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产妇的一般资料
2.2 分娩镇痛的产妇硬膜外首剂量的比较 42例分娩镇痛的产妇硬膜外首剂量为(12.2±1.79)ml,首剂后每小时硬膜外持续用量为(5.4±0.58)ml。运动神经阻滞方面,麻醉后的产妇在产程中腹部和下肢的肌力与麻醉前相比无下降或略有下降,均能达到Ⅳ~Ⅴ,第一产程中能在搀扶下行走,第二产程中能正常使用腹压,配合产程进展。
2.3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和产程时间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分娩方式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和产程时间比较
2.4 两组产妇的胎儿和新生儿状况比较及VAS评分 两组产妇的胎儿和新生儿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两组产妇在产程时各时段的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表3 两组产妇的胎儿和新生儿状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其药理特性为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分离更趋明显,特别是在低浓度的时候更能体现[1]。
PCEA完全根据产妇自身的特征及需求而设置用药量[2]。产妇可自行控制给药频率和用药量,明显增加镇痛效果,使药物趋向于合理以及增加母婴的安全性。本研究42例分娩镇痛产妇都选择了PCEA给药模式,首剂后平均每小时硬膜外持续用量小(5.4±0.58)ml,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
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1)0.2%罗哌卡因+0.002%芬太尼混合液在硬膜外进行无痛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可靠,可基本达到无痛。(2)宫缩强度无减弱,并保留了下肢和腹部肌张力,不影响产妇屏气用力,不延长产程,不增加难产率。(3)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变化,并且镇痛后抑制了产妇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改善胎儿的代谢。
【参考文献】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10.
2 McClure JH.Ropivacaine.Br J Anaesth,1996,76:3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