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85例
发表时间:2009-06-18 浏览次数:1008次
作者:华刚,管爱芬,张 敏作者单位:(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牵正散水煎服配合针刺治疗。针刺取穴:第1组:太阳、阳白、承泣、颊车、地仓、合谷;第2组:攒竹、丝竹空、巨、下关、翳风、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结果:85例中,痊愈64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47%。结论:牵正散加减具有祛风散寒、化痰通络、镇痉止痛之功,配以针刺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示本疗法疗效可靠。 【关键词】 牵正散/治疗应用;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面神经麻痹/中医药疗法 笔者自1981~2007年间采用药针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8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中,男64例,女21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7岁,平均40岁;病程最长68 d,最短2d,平均10 d;全部病例均为单侧患病,其中左侧发病28例,右侧发病36例。 1.2 诊断依据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1]中关于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确定。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 牵正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羌活、川芎、防风、桂枝各12 g,木瓜、生姜各10 g,白附子、白僵蚕、胆南星、松节、甘草各6 g,全蝎4 g,蜈蚣1条。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分2次。10 d为1疗程。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2 针刺治疗 针刺取穴。第1组:太阳、阳白、承泣、颊车、地仓、合谷;第2组:攒竹、丝竹空、巨、下关、翳风、足三里。以上两组均取双侧,手法:初期补患侧泻健侧,后期补患侧平补平泻健侧。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10 d为1疗程,两疗程间休息5 d,再行下1个疗程。 3 疗效结果 3.1 疗效标准(自拟) 痊愈:症状消失,面部表情自如,眼睑闭合良好;显效:症状改善, 表情外观大致正常,笑时口角轻度歪斜;无效:症状无改善,面部表情板滞,口眼歪斜或病情加重。 3.2 治疗结果 本组85例中,痊愈64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47%。病情较轻者,一般1个疗程即愈,重者2~3个疗程痊愈或显效。 4 病案举例 单某,男,16岁,学生。2001年2月6日初诊。主诉:3 d前骑自行车回家后,右面部麻木,伴右耳后轻微疼痛。今日晨起,发现口角左侧歪斜,漱口时口角漏水,唇颊沟积食,右眼闭不拢。查体:右眼露睛,右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歪斜,鼓腮漏气,舌质淡、苔薄白润、脉浮。功能科辅助检查报告正常。西医诊断:右侧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面瘫,证属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法当祛风散寒、化痰通络、镇痉止痛。用上法药针并治。治疗7 d后,面部表情、症状明显好转,唇颊沟积食消失,右眼自然闭拢,继续治疗3 d,诸症消失,感觉如常,痊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
5 体会
面神经麻痹属祖国医学的“面瘫”“口眼斜”“吊线风”等病范畴。其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脉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又说:“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治疗本病以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为基本原则。药物治疗用牵正散加减,方中羌活、防风、生姜辛温发散风寒、祛风解表;胆南星、僵蚕、白附子温化寒痰、熄风镇痉;川芎破血中之滞气,松节祛风寒专功,木瓜祛风湿舒筋活络,桂枝温经散寒行瘀,全蝎、蜈蚣搜风、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引药归经。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化痰通络、镇痉止痛之功。配以针刺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针药并用,相得益彰,使正气足、风痰消、络脉通,故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何家荣,马云祥.实用神经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