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9-17 浏览次数:649次
作者:伊丁丁 作者单位:450006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
【关键词】 浓度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硬膜外 分娩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2月拟行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150例,年龄25~35岁,体重60~90kg,ASAⅠ或Ⅱ级,要求行分娩镇痛且无禁忌证。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0.10%罗哌卡因(A组,n=50),0.15%罗哌卡因(B组,n=50),0.20%罗哌卡因(C组,n=50)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根据目标麻醉平面T10调整用药剂量。 麻醉方法:宫口开至2~3cm时,经L3~4间隙按常规硬膜外穿刺并向头侧置管4cm。以计划应用局麻复合液3ml硬膜外腔注入作为试验剂量,观察5分钟,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及全脊髓麻醉情况发生,追加局麻复合液7ml,5~10 分钟测定麻醉平面,必要时追加复合液2~5ml,目标平面M10。在分娩过程中,不限制催产素的使用。如果产妇发生低血压或心动过缓,可加快输液或静注麻黄碱10~15mg。 观察项目:①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②运动神经阻滞按改良的Bromage标准(0级:无运动阻滞;1级:可以抬大腿;2级:不能屈膝,可以屈踝;3级:不能屈膝屈踝)测定;③产妇的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④分娩方式;⑤目标麻醉平面时用药量;⑥无痛行走率。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三组产妇的年龄、体重及实施镇痛时的宫口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生命体征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产妇VAS均为1.4~2.1分之间,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5例有行走疼痛,C组有6例需有人帮助下行走,B组仅有2例有行走疼痛。 经阴道分娩率A组93.2%,B组97.6%,C组97.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产妇均未应用产钳助产。目标:平面T10时麻醉药用量分别为A组9.7±1.3ml,B组10.1±1.6ml,C组9.6±1.6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舒芬太尼在已知阿片类制剂中镇痛效应最强,且起效快,苏醒时间短[1]。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起效快,疼痛应激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及激素水平变化更小,呼吸抑制轻[2]。本观察显示,运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术毕头晕、体位性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比较明显。舒芬太尼无需追加丙泊酚或可明显减少术中丙泊酚的追加次数,从而减少丙泊酚的总用量,不仅缩短意识消失时间,而且由于丙泊酚的用量及次数减少,术后苏醒即意识恢复及定向力恢复(能准确指认方向)时间也极大缩短,但可引起部分患者一过性呼吸抑制,通过鼻导管吸氧、抬下颌即可迅速缓解,因此麻醉过程中需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有研究表明舒芬太尼给药后2.7小时仅有2.5%的药物残存于体内,再吗啡化的可能性很小[2],较之芬太尼术后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的可能性更小,术后患者的呼吸管理也较为简单,安全性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1 Scholz J,Steinfath M,Schulz M.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alfentanil,fentanil and sulfentanil.An update.Clin pharmacokinet,1996,31:275-292.
2 Roth-Isigkeit A,Brechmann J,Dibbelt L,et al.Persistent endocrine stress respons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J Endocrinol Invest,1998,2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