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麻醉学》

肋间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胸腔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738次

作者:高宝斌,李斌,张燕  胸腔手术现在越来越多,本研究主要探讨肋间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胸腔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作者从2005年6至11月,选择40例ASA Ⅰ~Ⅲ级胸腔手术全麻病人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7~75岁,术前各系统均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术前30min肌注东莨菪碱0.3mg。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例。全麻前B组患者先对需要手术的几个肋间用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阻滞其肋间神经,每个肋间3~4ml药液[1];术前30min东莨菪碱0.3mg肌肉注射,全麻使用咪达唑仑0.1mg/kg、丙泊酚1~2 mg/kg、芬太尼0.2 mg、维库溴胺0.1~0.15 mg/kg诱导插双腔气管导管,机械通气。使用1.0~2.0%异氟醚复合维库溴胺0.05 mg/(kg·h)麻醉维持,切皮前给予芬太尼0.1 mg;A组全麻前不阻滞需要手术的肋间神经,余同B组。术中用Philips M8003A监测仪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用华翔公司HDX-1型监测仪连续监测脑电双谱指数、心率变异性(HRV)、低高频比(LF/HF)。在关胸前停用肌松药,缝皮前停用异氟醚,待病人自然清醒,完全自主呼吸后拔管。

  1.2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团体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和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BIS值在切皮时和拔管时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切皮及术中A组心率较B组增加(P<0.05);A组HRV及LF/HF在手术前、中及术毕均明显较B组高(P<0.05);B组苏醒时病人对胸导管的耐受明显优于A组。在其他各时点BIS值变化,苏醒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1  两组病人麻醉中BIS,HRV及HR等的变化(略)注:苏醒以能睁眼和抬头为准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切皮时和拔管时A组BIS值明显高于B组;切皮及术中A组心率较B组增加。两组手术时间及在其他各时点BIS值变化,苏醒时间均无明显差异,说明以脑电和意识为效应指标,肋间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胸腔手术麻醉效果无明显影响。

    BIS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2]。反映大脑皮质功能状态的神经电生理指标BIS与全麻下意识变化相关良好[3],但却不能反映伤害性刺激的变化,而HRV可敏感地反映全麻中的自主神经功能情况,其谱分析可以用来评价麻醉手术期的自主神经紧张度的变化,敏感的反映切皮刺激引起的自主反映的程度,从而间接反应全麻中的镇痛程度,达到麻醉成分意识与镇痛分离监测的目的[4]。本研究用HRV监测病人麻醉中自主神经反应的变化,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较单纯全身麻醉下胸腔手术HRV的反应在各个时间点均降低,LF/HF在切皮前及术中也明显降低,说明从自主神经反应性间接反映麻醉中镇痛角度评价,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作用是肯定的,因肋间神经阻滞本身对脑电无影响,因此在以BIS为效应指标,肋间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胸腔手术麻醉效果无明显影响。    本研究发现,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胸腔手术病人,手术后苏醒期和手术当天对胸导管的耐受程度明显优于单纯全身麻醉下胸腔手术病人;有利于自主呼吸和排痰,有利于肺功能的恢复。肋间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如气胸在胸腔手术病人也较好处理。

    总之,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胸腔手术时,肋间神经阻滞对全身麻醉下胸腔手术麻醉效果无明显影响,但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作用使其较单纯全身麻醉下胸腔手术术中自主神经反应性下降,术后恢复期更加平稳。

【参考文献】    1 谭晓玲. 肋间神经阻滞.见:安刚,薛富善,主编.现代麻醉学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64.

  2 Sebel P,Rampil I.Bispectral analysis for monitoring anesthesia:a multicenter study.Anesthesiology,1993,79:178~182.

  3 岳云,陆红,姚立农.脑功能监测.见:佘守章主编.临床监测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185~238.

  4 李建军,岳云,张忱.麻醉成分意识与镇痛的分离监测.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253~25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