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阻滞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07-02 浏览次数:667次
作者:陶敏,王文伟,黄红辉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以下肢动脉多见。本院从2002年6月至2005年12月以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作股-(胫)动脉旁路术80例,现将麻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65~94岁。体重35~75kg;ASAⅡ~Ⅳ级。其中高血压病46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3例,脑梗死4例,其中40%的患者合并2个或2个以上系统性疾病。
1.2 麻醉方法
80例ASO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和外周神经阻滞组,每组40例。(1)全身麻醉组:静吸复合全麻,诱导选用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术中泵注异丙酚和/或吸入低浓度(<1%)异氟醚,间断推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2)外周神经阻滞组:用神经刺激定位仪行后路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先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mg,芬太尼0.05mg后开始麻醉操作。腰丛阻滞:取患侧向上侧卧位,大腿朝躯干方向屈45°左右,穿刺点位于L4横突旁开4~5cm,采用B·Braun公司Stimuplex神经刺激仪连接10cm长22G神经刺激针垂直进针,神经刺激仪起始电流1.5mA,频率2Hz,诱发股四头肌抽搐表明针头接近腰丛,再将电流调整减少到0.4~0.7mA,再固定穿刺针位置仍可产生抽搐反应,说明穿刺针尖接近神经,即可注入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5ml,1~2min后如未观察到血管内或椎管内给药征象,再注入1%利多卡因5ml,0.375%罗哌卡因15~20ml。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位于髂后上棘-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垂直向下5cm处,作为验证此穿刺点应位于骶裂孔-股骨大转子连线上,以0.5mA的域电流引出足部的跖曲或脚趾的背曲为定位成功的标志,注入1%利多卡因10ml,0.375%罗哌卡因10~15ml。同时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2 结果 40例患者均可在外周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术前、切皮、手术结束时心率、血压均无明显波动,而全麻组在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循环波动较大,脉搏波动较大。两组患者术中循环系统的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术中循环系统情况(略)
3 讨论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可发生在全身大、中动脉,高危因素是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患者年龄大,多数有心肺及其他方面并发症,甚至同时有数种并发症。治疗过程常需抗凝,术中使用小剂量肝素。属于硬膜外禁忌。全身麻醉便于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充分供氧,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但老年患者由于心血管系统的退行性变,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反应性差及药代动力学改变,对药物的分布和半衰期及结合率、消除率等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全麻诱导及维持量不易掌握,麻醉诱导期及清醒期更容易出现剧烈的血压波动,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及意外,而且术后由于药物代谢不全易引起呼吸抑制,清醒延迟的并发症[1]。
外周神经阻滞作用于神经的外周区域,对交感神经无影响,而且仅阻滞一侧,可避免椎管麻醉所引起的双侧脊神经阻滞和交感神经阻滞。因而对生理稳态的干扰大为减少。应用神经刺激仪技术使得神经损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且根据患者客观指标,准确定位使麻醉成功率得到提高,罗哌卡因时效长,心脏毒性低,具有内在缩血管活性,分离阻滞程度大[2]。
综上所述,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下肢手术更适宜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政 . 老年麻醉学与疾病治疗学.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0~83.
2 黄宇光,徐仲煌,罗爱伦.外周区域阻滞及术后镇痛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7: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