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5-27  浏览次数:1014次

作者:宋军    作者单位:00450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现将我科收治的40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1~79岁,平均65.5岁;病程2~38 h。高血压病32例,糖尿病19例,心房纤颤7例,血脂异常 18例,脑梗死史8例。

    1.2  临床表现  眩晕、呕吐35例(87.5%),意识障碍20例(50%),言语不清6例(15%);眼球运动异常25例(62.5%),偏盲8例(20%),皮质盲4例(10%),幻视1例(2.5%);肢体瘫痪16例(40%),其中左侧3例,右侧9例,双侧4例;病理征阳性28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中除1例经临床表现诊断为TOBS外,其余均经头颅MRI确诊。MRI表现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至少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梗死灶。其中右小脑+中脑+左丘脑9例,双侧丘脑+中脑4例,双侧丘脑+右小脑+脑桥6例,双侧枕叶+左小脑+右侧中脑4例,左丘脑+左枕叶+中脑+脑桥7例,左颞枕叶+中脑+左小脑6例,右丘脑+中脑3例。

    1.4  治疗与预后  本组急性期给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纤维蛋白原、脑保护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其中4例符合溶栓条件,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本组6例预后良好,死亡8例,26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

    2  讨论

    TOBS是指基底动脉顶端为中线2 cm范围内5条血管(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分叉部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常表现为双侧受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可同时累及幕上及幕下结构。TOBS约占脑梗死的7.6%,国内报道[1]在4.3%~5.0%,另有报道占脑梗死尸检病例的7.8%[2]。Caplan[3]将TOBS分为脑干首端型和枕叶颞叶型2种;Martin[1]将TOBS分为4型:背侧丘脑型(意识障碍和眼肌麻痹)、枕叶颞叶型(视野缺损)、脑干上部型和小脑型。临床上常几型并存或先后出现。本组背侧丘脑型(62.5%)占多数,其次为枕叶颞叶型(30%),尚有脑干上部及小脑型并存(7.5%)。

    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末支,受累侧出现皮质盲或偏盲,其还发出许多小支包括丘脑膝状体动脉和脉络膜后动脉,供应背侧丘脑内侧部、大脑脚、动眼神经、网状结构及外侧膝状体,丘脑梗死时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小脑上动脉始于基底动脉顶端,供应小脑蚓部、前髓帆、结合臂、小脑髓质和齿状核。基底动脉顶端主要供应中脑的血液,意识障碍为中脑网状激活系统受累所致,中脑的EW核受损时表现为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故TOBS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皮质盲及偏盲为主要特征。本组资料中,眩晕占87.5%,是由于前庭神经受累;意识障碍占50%,此与中脑网状结构受累有关;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占62.5%,此为动眼神经、上丘水平眼球垂直运动中枢受累所致;偏盲及皮质盲占30%,为单或双侧枕叶受累;幻视2.5%,与大脑脚,间脑,中脑导水管灰质病变有关;偏瘫在本组病例中占40%,过去认为TOBS没有明显的运动异常,近年来也有报道TOBS以运动障碍居多[2],考虑与大脑后动脉近端深穿支梗死致大脑脚水平锥体束损害有关。

    MRI典型表现为双侧丘脑内侧对称蝶形病变和(或)中脑中线附近病变。血管闭塞后易出现循环障碍而出现梗死,且以丘脑及中脑梗死常见。本组中脑梗死合并其他梗死33例,占82.5%;丘脑梗死合并其他梗死29例,占72.5%。

    TOBS预后较差,病死率高,本组死亡8例(20%)。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本组4例予rtPA溶栓治疗,其中部分再通3例,1例完全再通,效果极佳。由于后循环梗死的死亡率非常高,而溶栓治疗可能是惟一的抢救方法,因而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

【参考文献】[1]孙吉山,宿英英.基底动脉尖综合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373.

[2]徐惠琴,牛平,王耀山.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20.

[3]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J]. Neurology, 1980,30:7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