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急诊医学》

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急救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0  浏览次数:1206次

高血压脑出血是因长期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导致脑内的小动脉由于病理性改变而出现破裂出血[1]。在各种的非损伤性脑出血病因里,60%是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并发症中的一个,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和残废率较高,且是常见病,需要高度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77例,女43例,平均年龄(58±5.23)岁,平均发病时间(2.16±0.28)h。均经过CT确诊,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排除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畸形及颅内肿瘤出血等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研究组的60例患者由本院的急救车接往医院,由医护工作人员对患者采取一系列院前的急救措施;对照组的60例患者没有经过院前急救措施,由家人自行送往医院。

1.2.2急救方法:研究组由本院的急救车接往医院,医护工作人员在接回的途中,对患者采取院前相应的急救措施。依据国际标准的急救法基础生命支持及进一步生命支持急救原则,院前急救的措施是静脉留置针、吸氧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呼吸道的通畅,进行颅内压降低;躁动患者予以适量的安定,对于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立刻实施心肺复苏等一系列的急救措施;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血压、呼吸及脉搏变化等生命体征。急救具体措施包含:意识障碍患者均要进行吸氧、吸痰,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气管插管及口角、义齿偏向一侧等,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的通畅;控制血压,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3 kPa)以下患者,不予以降压处理,血压180 mm Hg以上患者,予以肌内注射利血平,或10~20 mg硝苯地平舌下含化,或500 ml的5%葡萄糖溶液加硝酸甘油10 mg进行静脉滴注,或500 ml的5%葡萄糖加硝普钠50 mg进行静脉滴注,使用中需要注意进行血压监测;如有部分患者出现躁动或抽搐,予以10 mg地西泮静脉推注,或苯巴比妥0.1~0.2 mg肌内注射;需要进行脱水降低颅压,呋噻米20~40 mg静脉推注或(和)20%的甘露醇125~250 ml静脉滴注,每间隔6~8 h注射1次。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时,救护车送往医院,途中随时准备应对意外情况发生。途中需要电话联系医院相关的科室,开通急救的绿色通道,在经过家人同意的前提下,方便患者入院时的一系列的CT诊断和相关检查,为医院进行患者的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对照组由患者家人自行送往医院,无院前急救措施。

1.3临床及CT情况:患者均呈现不同的头痛、头晕、失语、偏瘫及呕吐,头痛28例,抽搐8例,清醒伴有失语16例,抽搐8例,嗜睡7例,昏迷36例,心跳呼吸停止6例,血压升高90例。经CT检查,出血部位基底核区75例,丘脑12例,小脑12例,脑叶7例,脑干11例,脑室系统7例。

1.4疗效标准:将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按照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为四个标准:痊愈:具备日常独立的生活能力,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且没有受到身体影响。有效:血压基本恢复,日常的生活需要人照顾,略有不便。无效:血压下降的幅度比发病时的血压高于15%,有人照顾也不能够完全的恢复。死亡:生命全部体征消失超过了2 h。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检查出血部位:两组患者CT情况、出血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急救相关反应时间:根据查看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急救时间,发病时至到达急诊科的时间(T1),接到急诊后科室初步处理的时间(T2),送至相关的科室进行检查的时间(T3),送至相关的科室且确定治疗时间(T4),从发病到送至科室且确定治疗总时间(T5)。院前急救总时间T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治疗后的疗效情况:两组患者的经过治疗后的疗效情况比较,痊愈率、无效率、病死率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讨论

由于脑内的小动脉经过长时间高血压的刺激而发生在慢性病变的基础上的破裂而导致高血压脑出血[2]。小动脉通常指由颅内的大动脉发出的穿通血管直径约100~200μm,包括基底动脉、丘脑穿动脉及豆纹动脉的脑干穿通支管等[3]。高血压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多发生于脑实质内,少量的出血对于附近的脑组织的压迫并不明显,到一定的程度,形成血肿,随时间的进展呈现不同病理特征[4]。超急性的颅内血肿的形成,多边缘不规则,血肿内常无脑组织;血肿附近血管充血,附近的脑组织受到压迫,发生缺血化水肿,甚至于软化坏死;脑软化带通常出现点状出血[5]。之后血肿开始进行溶解,呈果酱状态或是渐渐液化,附近新生的毛细血管的形成,巨核细胞浸润,血肿液化以后连附近液化坏死脑组织同被血管外膜的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吞噬,血肿因此逐渐的被吸收,血肿液于早期呈现黑褐色,逐渐呈现棕色,最后变成了草黄色的液体,血肿附件结缔组织和胶质增生。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有时会出现一些征兆,咳嗽排便、情绪波动及剧烈运动等,或是在睡眠、休息等安静的状态下,也会引发高血压脑出血。部分的患者会有一定先兆。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出现呕吐,剧烈头痛,并很快神经功能出现缺失和意识障碍。出血量少的患者可清醒,但大多数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出现迅速昏迷。按出血部位的不同,临床特点也不同。院前急救指的是第一救援或医护人员到现场,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时开始到救护车顺利将患者送至医院急救之前的一系列具体的紧急的医疗救治的活动,对于突发疾病的患者救治非常重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方法,首先需要医生进行对病情的迅速判断,由于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只能根据具体症状情况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紧急救治;降低颅内压;需要保证现场的通风畅通,避免患者由于缺氧出现昏迷,进而丧失意识;为了避免患者的再次出血症状,在进行完颅内压的降低治疗后,当舒张压≥110 mm Hg,收缩压≥200 mm Hg时,需要进行降低血压的治疗,当舒张压<105 mm Hg或收缩压<180 mm Hg时,需要取消降压药使用,为防止由于血压下降的过快造成的脑的低灌注,从而加重对脑的损害;针对一些患者的躁动及抽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镇静治疗;当患者的紧急病情平稳时,就需要上救护车转送到医院,在搬运途中,需要将患者的头部朝向前面,紧密的观察患者的一切生命体征,随时准备应对一些突发的紧急状况。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发现,研究组的平均总治疗时间(50.3±5.8)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平均总治疗时间(85.6±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后的患者预后观察分析中,发现院前急救对于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恢复起到很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对于一些突发疾病进行一系列合理的院前急救措施至关重要,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的院前急救的资料分析,进行合理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明显的节省患者进行治疗前时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意义重大。

4参考文献

[1]宋明浩,李志祥,陈碧.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3(1):89.

[2]姚钝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的治疗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33(10):234.

[3]杨新疆,赵凯亮.院前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1,24(10):234.

[4]肖朝阳.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急救9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43(2):124.

[5]周凯.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2011,25(9):35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