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急诊医学》

严重创伤患者无缝衔接急救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1228次

无缝衔接的急救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它有效地将信息网络、院前救护、院内抢救、手术治疗、重症监护(ICU)和专科治疗融合在一起,不仅具有整体性,更具有针对性[1]。在改变院内救治、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三者不协调的同时,为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提供了保障。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进行严重创伤治疗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无缝衔接急救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严重创伤治疗的患者200例,男137例,女63例,年龄2~77岁,平均(44.3±9.3)岁。交通意外、斗殴、矿难事故、塌方、坠落伤是主要的致伤原因,损伤的部位主要有颅脑损伤、胸部创伤、腹腔内脏损伤、脊柱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骨折等。

1.2 护理方法

1.2.1 组织管理:为了更好地进行治疗,我院将重症监护室、急救科和市120指挥中心整合为急危重症医学科,其工作人员全部在入职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就设备而言,在救护车上均备有应急设备,包括急救用药、吸引器、除颤监护仪、车载呼吸机、简易呼吸器、中心静脉置管用物、气管插管用物等,这就相等于一个移动的“ICU”。为了保障危重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120指挥中心按照线路将市区分成几个调度小组,每组都有固定的护士、医生和司机。此外为了方便管理与交接,特将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查资料、急救情况以及其他护理内容记录在绿色通道交接本上,每个环节都要如实记录。

1.2.2 信息管理:调度指挥中心要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马上通知我院的急诊科做好急救准备,并知会120马上出车至急救现场;返回过程中要通知急诊科准备抢救,如有必要知会手术室进行紧急抢救的准备;患者在到达医院后,各个科室都应做好急救准备,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

1.2.3 院前急救:这一阶段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保肢、救命、安全转运、预防感染。指挥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时要明确患者的具体情况、位置、人数、联系方式,同时讲述一些要的急救方式。我科在接到急救电话3 min内救护车必须出发,早到达现场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简易的急救处理,例如液体复苏、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气囊人工呼吸等。运转途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通知急诊科做好术前准备。

1.2.4 院内急诊科抢救:患者在入院后要马上进行急救。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预测、呼吸支持、监测生命体征、循环支持、伤情处置、术前检查、准备、转送等。对于急救小组来说,通常分:A组气道支持组,负责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吸痰等;B 组循环支持组,负责用药、建立静脉通路、胸外心脏按压等;C 组负责伤口包扎止血、生命体征监护和记录等;D组负责安抚家属、科间联系等。各小组间分工明确,联系密切。在120急救车上,医护人员要将急救措施、用药、患者的实际情况记录在绿色通道交接本上,经本人签字后移交给急诊科。

1.2.5 急诊科与ICU、手术室、CT室、相关科室的衔接:患者在经过急诊救治后一般还需进行检查、手术或根据情况开展进一步的治疗。在未转诊的时候要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危重患者在检查后可直接转入专科ICU、手术室、急诊ICU,以减少科室间的转诊。而后将患者的相关情况详细的记录在绿色通道交接本上,并让本人签字。

2 结果

患者在急诊室的抢救时间平均为(39.31±6.49)min。其中选择无缝衔接急救护理后转入重症监护室119例,转专科治疗21 例,直接手术54例,留急诊科6例。抢救成功175例,死亡16例,放弃治疗9例。抢救成功率为87.5%,死亡率为8%。

3 小结

据有关专家分析,危重患者死亡呈三个高峰期,第一期是伤后1 h,它的死亡率占50%,为此被称为“黄金1小时”,第二期是伤后2~4 h,死亡率达30%[2]。所以在患者伤后要马上采取措施对其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无缝衔接急救护理方式是把院前急救科和急诊科以及重症监护室整合在一起,成立专门的救治小组,运用成熟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对其进行评估预测、呼吸支持、生命体征监测、循环支持、术前检查、准备、转送等处理,这不仅缩短了抢救的时间,还提高了护理的质量。

4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创伤救治研究新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2009,18(4):341.

[2] 姚银春.急性严重创伤的救护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5):9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