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刀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1273次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和技术的完善,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创伤小、痛苦轻、康复快、腹壁疤痕小等优点及低并发症已逐渐被外科医师认可和患者接受。手术技术不断改进,腹腔镜器械不断完善,超声刀的应用为腹腔镜外科手术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超声刀是腹腔镜手术的最重要器械之一,是集抓钳、分离钳、切割、凝血功能于一身的高科技器械[1]。超声刀头以 55.5 kHz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使组织中的水分子汽化、蛋白质氢键断裂、细胞崩解、产生“空泡效应”,使组织被切开或凝固、血管闭合。有研究显示超声刀钳夹能安全地闭合切断直径<5 mm的动脉。2010年~2013年采用超声刀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共开展10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02例患者,男45例,女57例,年龄14~69 岁,平均27.5岁。其中慢性阑尾炎12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5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52例,急性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15例,阑尾周围脓肿0例,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附件囊肿、附件积脓等疾病8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常规备皮(脐孔),术前排尽尿液,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1.2.2 手术过程:麻醉成功后,在脐孔做纵行10 mm切口(A点),用半开放法置入10 mm trocar,建立气腹,压力为 10~14 mm Hg(1 mm Hg=0.1333 kPa)。置入腹腔镜,在监视器下在脐水平与右腹直肌外缘交点(B点)及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C点)分别穿刺,置入10 mm和5 mm trocar,置入抓钳和超声刀。避免损伤膀胱和腹壁下血管。探查腹腔,吸尽腹腔内脓液,沿着结肠带找到阑尾。诊断明确后,改体位头低脚高位,左斜30°~45°,术者位于患者左侧,右手持抓钳提起阑尾尖端,左手持超声刀,紧贴阑尾浆膜,慢档凝切阑尾系膜至根部,阑尾尽量少遗留系膜组织,将阑尾“裸化”,阑尾动脉主干留在阑尾系膜中,只凝切阑尾血管分支,无需血管夹,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可冲洗腹盆腔,需留置引流管者可由B 点trocar引出并固定,全程不用血管夹或丝线,不结扎阑尾动脉主干。
1.2.3 取出标本:直径<10 mm的阑尾可直接塞入10 mm trocar管内取出。直径≥10 mm的阑尾可置入标本袋由B点孔取出。取标本时应避免阑尾直接与穿刺孔组织接触,减少感染。
2 结果
对合并其他疾病需联合手术的8例均再增加1~2个穿刺孔后完成手术,术后当天或术后第1天肠道功能恢复,即可开始进流质饮食,有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均在手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6 min,平均住院时间3~4 d。未发生腹腔内大出血,腹腔脓肿,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无发生中转开腹。术后各穿刺孔无感染。术后随访30 d,均无明显不适,能从事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影响生活质量。
3 讨论
阑尾炎是否需要用腹腔镜手术目前仍有争议,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LA具有的优点:创伤小,疼痛轻,不出血,切口无感染,术中、术后并发症少;LA具有诊断及治疗的双重功能。对于异位阑尾,无需延长切口;肥胖患者无需大切口切阑尾。减少了手术难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目前LA有单孔法,两孔法,三孔法。对阑尾根部及系膜的处理是阑尾切除术的关键。多数报道主张用丝线结扎、圈套器套扎或血管夹及双极电凝阑尾系膜血管。本法应用超声刀处理阑尾系膜血管极少出血,阑尾根部可上可吸收夹。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极少。因阑尾动脉为盲肠动脉的终末支,主干与阑尾有一定距离,分支进入阑尾,越靠近阑尾分支口径越细小。用超声刀“裸化”阑尾,不结扎阑尾动脉主干。本组102例LA术未结扎阑尾动脉主干,术中出血极少,术后无腹腔内出血。
该术式操作要点:分离阑尾系膜时要紧贴阑尾浆膜。右手抓钳提起阑尾,充分展开阑尾系膜,从阑尾尖端开始,分束凝切,每次的组织不要多,以钳夹超声刀头前1/3~1/2为宜。一来可以避免阑尾动脉主干损伤,减少出血,保持手术野清晰。二来“裸化”阑尾后便于标本取出。该术式对术者腹腔镜技术要求较高,要求熟练掌握超声刀的应用技巧。操作时做到稳、准、轻巧、不损伤毗邻的组织器官。阑尾残端距可吸收夹应在0.3~0.5 cm,以防脱夹产生残端瘘。笔者认为,只要进行正规的腹腔镜技术培训,熟练超声刀应用技巧,本组中的阑尾26 min左右即可完成 LA。超声刀在LA中的应用,可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操作,不出血,并发症极少,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潘 凯.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