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急诊病人在急诊科滞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12-24 浏览次数:1029次
作者 单位
李晋 成都军区总医院急诊科,成都,610083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也是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的主要通道之一。急诊救治能力和处置效率,不仅反映急诊科医救能力,也反映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而部分急诊病人在急诊科的接诊处置中滞留时间较长,不仅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也容易造成医疗隐患和引起医疗纠纷。本文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急诊病人中造成部分急诊患者滞留时间较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对策。
1 滞留原因
1.1 科室床位紧张 由于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滞后,参加社保后就诊方式灵活,大量患者宁愿舍近求远到技术设备先进的大城市大医院就医,因而造成少数大医院就医难和住院难。我院尽管近年发展迅速,床位由过去的不到1000张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张,仍然缓解不了住院难的问题。许多急诊患者因病房无床,需要科室调整,甚至需要院机关出面进行全院内调整,才能收住入院。
1.2 等检查结果及会诊 急诊患者就诊时多数病情复杂危重,需要做较多的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而一些检查项目如血生化、CT等需要等20分钟以上才能出结果,遇到复杂的疾病还要请多个专科医生前来会诊。这些都难免使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间延长。
1.3 患者特殊情况 急诊科面对社会,常会遇到各种情况的特殊患者,因多种原因造成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延长。如醉酒患者就诊时常情绪激动,言行失控,不配合检诊,稍有不满便打骂医护人员,毁损医疗设备;一些自杀服毒患者常不配合检查治疗,延误抢救;一些斗殴、车祸等纠纷患者到急诊科后常因双方对处理不服或支付医疗费方式不满等原因继续打闹,干扰救治,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安全。
1.4 留观观察 一些就诊时看似病情“轻微”的创伤患者,又不能放走,常需要在急诊科留观观察。部分这类患者在留观中病情加重,多数需要转入专科治疗。如轻型颅脑外伤患者,在观察中出现颅内出血加重、昏迷时;胸外伤致肋骨骨折合并少量血气胸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留观观察中出血加重时等。这类患者通常会在急诊科滞留12~24小时。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较长的多为四肢神经损伤的患者,通常需要滞留24~72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确诊转科。主要由于四肢创伤特别是下肢创伤经清创缝合后厚敷料包扎固定,加上患肢肿痛不适等,早期不易发现和鉴别有无神经损伤的存在。
2 影响因素
2.1 收治流程方面 现今大多数医院急诊收治流程,通常采用先由急诊科检诊分诊,对诊断明确的单一创伤或单一系统疾病患者收到相应专科治疗。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患者,先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待稳定后再收入相关科室。对严重创伤患者,特别是车祸伤患者按“绿色通道”先检查治疗,后收费办理手续的一路畅通方式收治。而对多发伤或多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各专科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处置能力等方面存在认识差异,常出现相互推诿、拒收、拒治等问题,使急诊科医师十分为难,有时不得不请院机关出面裁决决定收治科室。
2.2 患者需求方面 急诊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急重,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了解不够,对医护人员常规的检诊和治疗程序也不熟悉,到医院后都希望能够尽快得到快速检查和有效治疗,对医疗的心理期望值往往较高。而受医学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加上医护人员工作忙碌,常忽略了及时与病人及其亲属的沟通。当等候时间过长或处置不满意时,不但得不到病人的理解,还常常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急诊处置效率。
2.3 医疗处置方面 急诊科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医护人员编制相对不足,而急诊病人就诊具有随机性、复杂性、无规律性等特点[1],当大量伤病员突然涌来时(如严重车祸、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医护人员更显得严重不足。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急诊处置原则,使许多病情较轻的患者往往要等候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处置。
2.4 急救水平方面 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对急诊科建设重视不够,表现为无国家和部门急诊科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医生准入制度,使得急诊医疗用房面积小、布局和功能不足、医疗设备投入较少,收治范围受到限制,学科发展不明确,医生和护士编制少,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急诊专科医生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急诊学科建设发展。目前担任急诊工作的医生多为固定加轮转模式,轮转医生受专科知识单一限制,对跨专业疾病常无能为力,容易误诊漏诊。而固定的医生由于受现今大多数医院管理权限的限制,急诊科只是一个中转站,主要做分诊工作,急诊救治能力难以提高。这些都难免使一些疑难危重患者在急诊科滞留延长。尽管自“SARS”以后,各级政府都重视了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但仍然跟不上人民群众对急诊救治水平的要求。
3 改进对策
3.1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救治水平 急诊科在大多数医院均投入不足,医疗设备落后简陋,固定的专科医生少,主要依靠轮转医生负责日常急诊工作。有时,还将一些在住院科室业务素质差、人品表现不佳的医护人员安排到急诊科工作,使急诊科的医护急救能力常落后于全院整体医疗水平。因此,医院有必要在资金、设备和人员上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力度,改善急诊工作条件。重视和加强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使急诊救护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加快诊治速度,减少误诊和缩短处置时间。
3.2 完善急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在急诊患者就诊过程中,要经过护士分诊、医生检查、护士抽血、化验、缴费、做超声、拍X线片、查CT、MRI、会诊等多个流程环节,才能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其中,患者在等候缴费、化验及放射影像学结果时费时最长。特别是在白天,相关科室还要面对大量门诊和病房的等候检查病人,会对急诊病人的检查和出结果时间造成影响。因此,医院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设置专门的由专人负责的急诊检查、化验和缴费专用窗口,保障急诊患者的快速检诊流程,有效缩短在一些环节中的等候时间,以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3.3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服务质量 急诊患者就诊时大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的心理[2]。如肾绞痛患者,常常疼痛难忍、辗转不安,希望尽快得到治疗,缓解疼痛;休克、昏迷的患者,其家属希望得到及时救治,挽救生命等。而接诊的急诊医护人员,面对大量的急诊患者,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处置、开检查单、书写医疗文书等事务方面。无暇倾听病人的需求,也未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地交代和解释病情、检查、治疗方案等。使得一些病人和家属不理解,甚至产生不满,不仅不配合检查、治疗,还容易导致纠纷和闹事,严重干扰和拖延患者的诊治。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文明语言和沟通技巧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沟通技能,才能更好的改善医护服务质量,提高诊治效率[3]。
3.4 转变思维观念促进学科建设 我国急诊医学建设起步较晚,医学院校开设急诊医学专业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受过去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医生大多数对急诊医学所知甚少。在这些人的概念中,急诊科仅仅是一个收治病人的中转站,对急诊科医生只要求具备分诊能力就行了。因此,多年来许多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均由各专科医生短期轮转值班。近年来,一些大医院开始将专科医生固定在急诊科。但由于急救医疗法规建设滞后,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对急诊权限、就诊范围、急诊财政、急诊人力资源等问题尚无明确答案[4]。多数医院仍然按保障院内收治,急诊以分诊为主的传统思维习惯处置急诊病人。因而急诊科医生的专业技能难以提高,急诊学科难以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也难以造就出高水平的急救专家人才和出高水平的医疗成果。因此,需要院机关的决策者转变思维,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急诊发展模式,放宽急诊收治权限,如建立急诊ICU病房,创建急救创伤中心等。使急诊医生有得到专业锻炼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急诊学科建设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希兰.急诊医疗纠纷原因浅析与防范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4):502.
[2] 彭 明.急诊科医患关系影响因素与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9(10):2378-2379.
[3] 韦 洁.加强门诊护患沟通预防护理纠纷[J].哈尔滨医药,2006,26(2):83.
[4] 张 涛,王明晓,张斌.中国急诊医学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