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泪膜变化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8-07  浏览次数:1296次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基层医院常用的白内障复明手术方式,具有操作步骤少、术后散光少、手术费用低、无需昂贵的设备等优势。但在临床中,发现有一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眼部不适、异物感等干眼症状。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泪膜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研究其术前、术后泪膜的稳定性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前的白内障患者68例(68只眼),男35例(35 眼),女33例(33眼),年龄60~89岁,平均(75±7.43)岁,非手术眼为对照组。检查包括眼科常规检查、干眼自觉症状、泪膜素检查。排除全身结缔组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1.2 手术方法:手术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术前散瞳,球周麻醉,开睑器开睑,固定上直肌,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巩膜面烧灼止血,主切口做在角膜上方或颞上方,角巩缘后 1.5~2.0 mm做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长约5.5~6.0 mm,深度达 1/2厚,层间剥离至透明角膜内1 mm,3.2 mm三角形穿刺刀由板层切口进入前房,形成活瓣式内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在主切口颞侧做侧切口,长约2.0 mm,环形撕囊,水分离晶状体囊与皮质,皮质与核,将晶状体核旋转脱出囊袋,在前房及核下注入黏弹剂,扩大内切口,注水晶状体圈套器娩出晶状体核,轻压主切口后唇冲出大部分皮质,同步注吸器自侧切口注吸残留皮质,前房注入黏弹剂,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卡米可林缩瞳,注吸残余黏弹剂和卡米可林。主切口不缝合或10-0尼龙线缝合一针,烧灼黏合球结膜切口。

1.3 检查方法:研究对象均与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进行眼部干涩、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等方面的检查。

1.4 评分标准:眼睛干涩情况(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灼烧感)。无上述症状记为0分,偶有发生记为1分,经常出现轻度症状记为2分,长时间出现持续严重症状记为3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荧光素着色阴性为0分;散在点状荧光素着色为1分;略密集荧光素着色点为2分;密集点状或片状荧光素着色为3分。泪膜破裂时间(BUT):短于10 s的围泪膜不稳定,正常范围在10~45 s。基础泪液分泌量:10~30 mm为正常,<10 mm为泪液分泌减少。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干眼自觉症状比较:术后患者自述眼睛干涩症状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左右,眼睛干涩症状评分仍高于术前,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泪膜破裂时间(BUT):患者术后1周开始BUT显著缩短,术后1个月时达到谷值,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BUT时间仍短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泪液分泌观察(SIt):患者术后1~2周SIT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SIT 明显减少,术后2~3个月泪液分泌量平均值均低于术前,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荧光素染色(FL):患者术后1~2周FL评分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左右FL评分恢复至术前水平。

3 讨论

老年性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老年性疾患,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白内障手术方式[1]。由于其步骤简化,术后散光小,费用低,无须昂贵的设备,是基层医院复明的主要手段。国内有多项研究表明,白内障经手术治疗后,由于泪膜功能受到损伤,会引起眼部不适,严重者甚至影响手术效果[2-3]。所以如何减少白内障手术后患者泪腺的不适和其他各种并发症非常重要。正常泪膜是维持眼表上皮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泪膜分布于角结膜的表面,即上下睑的灰线以内相当于睑裂部分的眼球表面厚7~10 μm,体积约1 μl,自外向内可分3层即脂质层、水层、黏蛋白层,具有保护营养和润浸角结膜,防止上皮角化等功能,是维持眼表上皮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基础[4-6]。干眼症是指由于泪液质和量的异常,或泪液疏体功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干眼是多因素的病变,眼表、泪膜和连接的神经通络中的任一环节功能发生障碍,均可导致干眼发生。本研究中,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的泪膜检查多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泪液分泌量在术后逐渐增加,1周时达到峰值,随后再慢慢降低,术后1个月时,泪液分泌量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周泪液分泌量的增加可能与手术导致的伤口愈合刺激泪腺导致。手术后1周内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荧光素染色程度明显增高至1个月后基本恢复,可能与表面麻醉药及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眼水及眼药中含有防腐剂有关。手术引起眼表上皮的机械性损伤,术后炎性反应,组织水肿,手术切口隆起等影响泪膜中水化黏蛋白层对眼表面上皮的黏附功能,导致术后泪膜的稳定性下降,无法均匀分布于眼表面,导致泪膜不稳定。综合研究表明,小切口非超声图画白内障摘除术操作后,在一段时间内,患者可能出现眼睛干涩、不适等表现,是由于手术使患者的泪腺功能发生了改变,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不适的发生或降低不适的程度,在手术中:①操作尽量轻柔,防止出现对眼部皮肤组织的外力性伤害。②术中合理使用表面麻醉药物。③术后选用对眼表面上皮组织损伤较轻的眼水,尽量使用不含防腐剂的眼药水等,或减少这些滴剂的使用。④在手术前可使用滴眼液,术后按常规适当使用可以保证眼部组织的黏度,对缓解眼部不适有帮助,避免眼睛干涩,降低泪膜损伤的程度,利于泪膜的恢复。⑤术前应重视对患者的筛查,及注重相关眼部功能的检测,若在手术前患者的眼睛干涩非常严重,需要先找到原因后,配合合理的药物,先控制眼部干涩症状,再行手术治疗。

4 参考文献

[1] Thakur S,Dan A,Singh M,et al.Endothelial cell loss after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J].Nepal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1,3(2):177.

[2] 刘祖国,罗丽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泪膜的变化[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74.

[3] 付书华,刘 菲,张 倩,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泪膜的变化[J].南昌大学学报,2010,50(6):44. [4] 刘祖国,罗丽辉,程 冰,等.干眼仪在干眼诊断中的价值初步评价 [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5):358.

[5] 姜永杰,姜永梅.干眼症的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3):240.

[6] 赵春梅,喻昌利,姜 皓,等.两种不同结膜瓣小梁切除术对泪膜的影响[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5):455.

[收稿日期:2014-04-16 编校:潘宏竹]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