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传统囊外摘除术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952次

随着我国社会老年化的进程,白内障发患者数越来越多,发生晶状体浑浊乃至丧失视力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手术是目前复明白内障患者的唯一可行办法。近年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因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而且较为经济实用而迅速普及。笔者在2008年~2011年对121例(138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传统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现将两者疗效对比分析并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21例(138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男52例(61只眼),女69例(77只眼),年龄56~82岁,平均68岁,术前视力光感~0.2。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74只眼)与对照组(54例,64只眼),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手术方法:观察组:上方以穹窿部为基底作结膜瓣,在角膜缘后2mm处作5mm宽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分离至角膜缘内1mm穿刺进入前房,于10∶00点位作透明角膜辅助切口,注入玻璃酸钠黏弹剂填充后用撕囊镊进行撕囊、水分离及分层,逆时针旋转晶状体核并将其游离。扩大内切口至6mm,于晶状体核后方注入玻璃酸钠使核向前浮动,伸入晶状体圈匙至核下方慢慢娩出晶状体核,用注吸针头吸净残余皮质,再注入黏弹剂使前房和囊袋充盈,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将前方内黏弹剂抽吸净,切口可不缝合或缝合1针[1]。对照组:上方以穹窿部为基底作结膜瓣,自9∶30至2∶30位做台阶状角膜缘切口。往前房内注入黏弹剂,行开罐式截囊,娩出晶状体核。切口中央部位预置缝线1针,用注吸针头吸净残余皮质。拆预置缝线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关闭角膜缘切口,缝合4~5针。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术后视力对比:术后7d两组最佳视力比较:观察组05以上54只眼(73%),03~05者15只眼(203%),低于03者5只眼(6.7%);对照组05以上12只眼(188%),03~05者43只眼(672%),低于03者9只眼(1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08774,P=0000)。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角膜水肿16只眼,虹膜损伤4只眼,前房积血2只眼,玻璃体脱出1只眼;对照组角膜水肿22只眼,虹膜损伤7只眼,前房积血4只眼,玻璃体脱出2只眼,瞳孔夹持2只眼。观察组总体并发症眼数23只(311%),对照组总体并发症眼数37只(57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79,P=00016)。3 讨论我国每年有数百万白内障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且大多数患者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县、乡、镇[2],因此,广泛开展疗效可靠、经济实用的白内障手术,是广大基层临床医院的防盲工作重点。近年来小切口手术逐渐替代了传统大切口手术,使手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进一步提高,并发症进一步降低[3]。白内障小切口手术主要包括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前者临床应用已经很成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白内障手术治疗方式,但其所需设备相对昂贵,且学习曲线较长,而相对来讲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更加经济、操作简便,复明效果、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传统手术并可与超声乳化术相媲美,本组资料中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角膜水肿、前房积血、虹膜损伤、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另外,由于硬核和超硬核白内障不适合采用超声乳化术,因此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适用范围更广、更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开展。总而言之,基层医院白内障手术宜遵循低价、优质、大量的原则,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既弥补了超声乳化术设备昂贵、培训周期长的缺点,又弥补了传统囊外摘除术疗效不稳定、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的不足,达到了降低成本、保障疗效、简化操作的治疗目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4 参考文献[1] 韦玉玲.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89例并发症及处理[J].广西医学,2008,30(5):262.[2] 李 兰,戴红梅,李云川.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1370例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7):844.[3] 黄 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出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12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