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合并近视眼患者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899次
临床上,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轴相对较长,眼球较突出,后极部扩张,球壁相对较薄,玻璃体发生明显液化,发生了后巩膜葡萄肿等表现,从而临床治疗存在较大的困难,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差。近几年超声乳化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白内障合并近视眼患者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近视眼超声乳化治疗后临床患者的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行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的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患者,抽取其中的38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3例,女15例,年龄54~74岁,平均(64.03±12.6)岁。本组患者术前视力为眼前指数—0.1,矫正视力在0.1~0.3,眼轴长度在27.03~33.56 mm之间,平均(30.30±3.26)mm,术前多数患者眼底模糊,存在近视环形斑,经超声检查证实患者存在玻璃体混浊、后巩膜葡萄肿等表现,然并无视网膜脱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接受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效果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治疗方法:治疗中所用仪器包括:手术显微镜、超声乳化手术系统、人工晶状体(直径5.5~6.0 mm)等。在手术前采取复方托吡卡胺进行散瞳,并常规备皮消毒,对结膜囊进行冲洗。在手术时经球后、球周麻醉后进行开眼睑处理,并以穹窿为基底做结瓣膜,在角膜缘后1.5 mm处作角巩膜隧道切口,向前分离,直到透明角膜。1.5 mm处,穿刺进入到前房,在前房将黏弹剂予以注入,行一直径在5~6 mm之间的晶状体前囊连续环形撕开术,对晶状体核进行分离。在囊袋内展开原位超声乳化吸出术,并对残留皮质进行彻底清除,扩大切口,将单片式人工晶状体予以植入[2]。
2 结果
经以上治疗后,本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26 例(68.42%)患者裸眼视力在(0.39±0.02),矫正视力值为(0.36±0.03);有12例(31.58%)患者裸眼视力达0.5以上。
在术中出现后囊破裂者1例,有1例患者出现玻璃体少量脱出,在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角膜内皮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而言,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晶状体核或者是中央部后囊下浑浊,在早期会对视力产生显著的影响,针对该类患者应接受早期手术治疗,从而使患者长期低视力的烦恼得以解除,同时早期手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在过去,对患者采取囊内或者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进行治疗,但是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且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引起手术切口较大,术中会造成较为明显的眼压变化,造成玻璃体移动,进而牵拉视网膜。有研究显示白内障摘除术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的发生率较高,因此使得临床疗效受到较大的影响。近几年超声乳化术在临床白内障和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手术方式的切口相对较小,术中的密闭效果好,术后愈合时间短,并且可保证眼内容及压力保持恒定,降低了玻璃体移动以及术后脱离的发生率。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到囊袋后,可以使玻璃体前移得到控制,使视网膜脱落的发生率得以降低[4]。
本次研究中对38例白内障合并近视眼患者采取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最终发现,本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较术前发生显著提高,部分患者视力可达0.5以上,由此可知,采取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合并近视眼患者进行治疗不但能够有效解除白内障,并且可经人工晶体度数植入使屈光不正得到矫正,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关注。
4 参考文献
[1] 尹泳红,欧阳红.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J].眼科新进展,2009,23(1):37.
[2] 贾乃伟,丁亚丽,牛贺平,等.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126例临床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9,11(29):866.
[3] 王幼生,廖瑞端,刘 泉,等.现代眼视光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35.
[4] 赵东升,祝肇荣,盛耀华.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4):364.
[收稿日期:2013-07-16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