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白内障手术并发眼内炎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7-06  浏览次数:756次

  作者:李,婵  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眼内炎

  当各种原因引起房水成分和晶状体囊渗透性改变及代谢紊乱时,晶状体蛋白变性、纤维间出现水隙、空泡、细胞上皮增殖等改变,透明晶状体变为混浊即形成白内障。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只有手术摘除,术式有囊内、囊外、囊间摘除术及近年兴起的超声乳化吸出术等,同时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但其术后有一很严重的并发症—眼内炎,即不同程度的虹睫炎和玻璃体炎,尽管其发生率仅为0.02%~0.5%,可一旦发生就很可能导致患者失明,甚至眼球萎缩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年龄67岁,系农民,患老年性白内障约20年,曾经多次口服中西药、点眼药等治疗无明显效果,现双眼视力明显下降,为彻底根治白内障,决定施行白内障囊内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1.2 临床表现 患者双眼视力下降约20年,加重1年。查体示:视力右0.1,左0.02,双眼晶状体呈瓷白色浑浊,眼底窥不清。测眼压:右12.6 mmHg,左14.8 mmHg。患者先予左眼施行手术,术后头3天,视力由0.08提高到0.1,球结膜及角膜水肿逐渐减轻,伤口情况良好,房闪减弱,人工晶体位置正,玻璃体(—);此后数日患者病情一直稳定;术后第10日,患者突然出现左眼红痛、畏光、流泪,自觉视力明显下降,查体示:左眼视力0.02,球结膜、角膜水肿明显,房闪加重,前房可见黄白色粘稠分泌物,玻璃体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眼部B超提示:眼内炎。自此后上述症状、体征逐渐加重。

  1.3 治疗 患者在局麻下施行左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换药、点眼药、包眼,病情曾一度很稳定。术后第10日突然出现眼内炎的表现,经B超确诊后,即时给予全身大量头孢类抗生素、球周注射头孢类抗生素及频繁抗生素、激素眼液点眼等治疗,后又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最终使得炎症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患者视力恢复至0.08。

  2 讨论

  2.1 白内障手术致眼内炎的病因 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或由于自身卫生条件差而致的结膜囊等与手术眼结构关系密切的部位存在的被忽略了的轻微的炎症均可导致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可能性。手术器械及操作步骤中无菌条件不够也可导致眼内炎的发生,但多数发生较早。术后护理不当亦可发生眼内炎。

  2.2 眼内炎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作出眼内炎或可能眼内炎的临床诊断。立即在无菌条件下,取房水和/或玻璃体作涂片及培养,已确定有无细菌或霉菌的感染,并同时作适当的药敏实验。在取实验室标本的同时,立即开始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即根据临床表现,选用强有力的抗生素,并采用局部点眼、球结膜下注射、球内注射及全身用药等多种途径的联合给药方式。如有条件及适应证时,应及时作治疗性玻璃切割手术。在使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控制眼内炎的前提下,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激素,以减少炎症反应对眼组织的破坏。根据实验室涂片及培养结果、药敏实验的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即时调整治疗方案。

  2.3 治疗性玻璃体切割手术 此手术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眼内炎的成功率,这是因为:玻璃体是细菌等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一般给药途径很难在玻璃体内达到治疗水平;玻璃体内缺乏血管,抗微生物的能力极差;治疗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意味着全部去除病变的玻璃体,包括入侵的细菌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坏死液化的玻璃体,及玻璃体内所有的脓液、细胞碎片等;因此,在玻璃体切割手术后,不仅没有可致炎因子在玻璃体内继续存在,而且抗生素也较容易在玻璃体腔内达到治疗水平。

  2.4 预防眼内炎的措施 确保所选人工晶体的质量可靠。手术前如有慢性泪囊炎、结膜炎、睑缘炎者,应在手术前完全控制炎症。手术开始前一段时间不作泪囊冲洗,以免泪囊中的微生物倒流入结膜囊,污染手术野,增加手术后感染机会。手术前3天使用广谱抗生素眼液预防点眼。严格无菌操作,包括充分消毒手术野,特别是睫毛根部。手术正式开始前,用广谱抗生素液冲洗结膜囊2次~3次。可在冲洗液中加入广谱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如每毫升加入80 ug的庆大霉素,即将40 mg的庆大霉素加入500 ml的冲洗液中。手术结束时,球结膜下注射广谱抗生素及激素。手术后用抗生素及激素点眼。

  【参考文献】

  [1] 彭秀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4.

  [2] 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7.

  [3] 王德良.人工晶体植入手术[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