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前像差引导LASIK术后的早期对比敏感度
发表时间:2012-04-19 浏览次数:681次
作者:任茜,阴正勤,汪辉,胡春明,康玲,罗启惠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眼科医院,重庆 400038
【摘要】 目的 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术后在100%(室内照明105LUX)、48.5%、10%、10%+眩光四种不同光照度下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变化。方法 将73例(131眼)拟行 LASIK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组(实验组)和标准LASIK组(对照组),分别检查100%、48.5%,、10%、10%+眩光四种不同光照度下患者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观察患者对比敏感度的变化。结果 在不同的光照度下,术后早期,标准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均可对人眼的对比敏感度产生影响。在光线充足(100%)和中等暗度(48.5%)的条件下,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患者的对比敏感度主要在对比敏感度的中频区(6 c/d、12 c/d)优于标准LASIK(P<0.05);在光线暗淡(10%)和/或眩光(10%+眩光)的条件下,高阶像差主要影响低频和中频区(3 c/d、6 c/d),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对比敏感度在低频区(3.0 c/d)明显高于常规LASIK组(P<0.05)。结论 在光线充足的光照度下,标准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患者视觉对比敏感度大致相同,低光照度下,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患者视觉对比敏感度优于标准LASIK患者。
【关键词】 波前像差;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方法;对比敏感度
Change in contrast sensitivity after wavefront-guided LASIK measured at different contrast levels
REN Qian, YIN Zhengqin,WANG Hui, et al.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Southwest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400038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hange in contrast sensitivity after wavefront-guided LASIK measured at different contrast levels of 100%(105LUX), 48.5%, 10%, and 10%+glare backgroun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y one eyes of 73 patients were measur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wavefront-guided LASIK group(test group) and the standard LASIK group (control group). The contrast sensitivity (CS) of patients was measured at 10 days,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LASIK at the four contrast levels. Results When tested at 100%(105LUX) and 48.5% background, the CS of 6 and 12 c/d was different (P<0.05) between the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hen tested at 10% and 10%+glare background, the CS of 3 c/d differed (P<0.05) between the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changes in contrast sensitivity between the wavefront-guided LASIK group (test group) and standard LASIK group (control group) did not show an obvious difference when tested at 100%(105LUX) and 48.5% background. But the contrast sensitivity of the wavefront-guided LASIK group was better when tested at 10% and 10%+glare background.
[Key words] wavefront-guided; keratomileusis, laser in situ/methods; contrast sensitivity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出现光线黯淡时视物模糊、眩光和光晕等视觉质量下降的现象[1],这些现象与术后对比敏感度下降有关,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可以提高术后的对比敏感度[2]。但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恒定光照度下的对比敏感度,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光照度下分辨不同对比度的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标准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视觉对比敏感度是否有差异?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近一年本中心利用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治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在100%(室内照明105lux)、48.5%、10%、10%+眩光四种不同光照度下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患者和标准LASIK患者的对比敏感度的变化,评价比较这两种手术术后的视觉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常规LASIK组(对照组)选自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行常规LASIK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40例(80眼),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18~38岁,平均(24.2±2.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符合常规LASIK的手术适应证。②球镜≤-6.0 D,柱镜≦-1.0 D。术前散瞳平均屈光度:(-4.30±2.15)D(-1.25~-6.00 D)。③随访时间为3~6个月。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组(实验组)选自在同一时期行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33例(51眼),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18~41岁,平均(22.1±2.2)岁。所有患者除符合常规LASIK的条件外还符合以下条件:①球镜≤-6.0 D,柱镜≤-1.0 D。术前散瞳平均屈光度为(-4.12±1.85)D(-1.25~-6.00 D)。②睑裂较大,波前像差检查配合好,能做出质量较好的波前像差图像。
1.2 术前评估指标 术前由指定眼科医师进行系统眼部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定以决定是否对患者进行LASIK手术,主要检查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波前像差检查、小瞳试片和散瞳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厚度、裂隙灯眼前节检查和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
1.3 手术程序 采用科医人公司生产的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 Wave Light Allegretto wave Eye-Q)。鹰视准分子激光系统的“标准”模式,是一种“波阵面最优化非球面切削”模式。手术前先将四幅成像质量好、相似度高的波前像差图像拷贝到准分子激光系统中以备做引导时使用。其余手术程序同常规LASIK手术。
1.4 术后主要检查设备 对比敏感度检查用F.A.C.T测试卡(美国Stereo Optical公司)进行检查。其中 A、B、C、D、E五组图案对应的空间频率分别为1.5、3.0、6.0、12.0和18.0 c/d的正弦条纹。检查距离为3 m。测光计:上海生产的 TEC1332型。使用方法:通过测光计固定地点与亮度(180 cd/m2)。患者在最佳矫正的情况下,在眼前放通过率分别是48.5%、10%的中性密度滤光片。从1.5、3.0、6.0、12.0、18.0c/d的顺序分别依次检查100%(室内照明105LUX)、48.5%、10%、10%+眩光4种光照度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其中10%、10%+眩光对比敏感度测定必须在患者完成100%的光照度检查后暗适应 5 min进行。眩光通过在测试卡的左右两测分别安装一个50W的卤素灯泡造成。记录得到的数值并在规范的记录卡上描点,绘为对比敏感度曲线。对比敏感度的检查由同一人完成。每位患者检查优势眼。
1.5 随访观察 随访时间:3~6个月。观察项目: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检查、小瞳试片、角膜地形图检查、裂隙灯眼前节检查。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两组不同时间段的对比敏感度值进行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术中和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角膜切口愈合良好,角膜瓣无异常。所有手术眼术后UCVA≥20/25,残余屈光度在-0.5~+0.5 D之间。
2.2 对比敏感度的检查结果
2.1.1 100%光照条件下的比较 术后3个月内,实验组的对比敏感度在6.0 c/d、12.0 c/d的空间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图1A、1B、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在1.5 c/d、3.0 c/d的空间频率中,实验组的对比敏感度略高于对照组(见图1B,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2 48.5%的光照条件下的比较 实验组的对比敏感度在6.0 c/d的空间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图2A、2B、2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空间频率无明显差异。
2.1.3 10%的光照条件下的比较 术后第10天和第1个月,实验组的对比敏感度在3.0 c/d的空间频率中明显高于对照组(见图3A、3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空间频率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个月,两组在各个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C)。
2.1.4 10%+眩光的光照条件下的比较 术后第10天,实验组的对比敏感度在6.0 c/d的空间频率中明显高于对照组(见图4A)。术后第1个月,实验组的对比敏感度在6.0 c/d、12.0 c/d的空间频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图4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空间频率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个月,两组在各个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C)。
3 讨论
准分子激光术后视觉质量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视敏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和眩光是视觉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视敏度即通过视力表检查的视力,仅反映黄斑对高对比度小目标的分辨功能。对比敏感度衡量的是视觉系统辨认不同大小(空间频率)的物体时所需的物体表面最低黑白反差的物理量,同时改变空间频率和对比度两个参数评价视功能,能够更加有效、全面地反映及评估视功能情况。对比敏感度函数(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是在不同的空间频率上对比敏感度的反映。正常人CSF曲线呈倒“U”形,呈现出在中频区高、两头(低频、高频 )低的形态特征。
研究证实,LASIK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是导致视觉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3,4]。高阶像差主要影响CSF曲线的中高频区(6.0、12.0和18.0 c/d),使CSF的曲线在中高频区下降从而导致物像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质量下降,影响视觉质量。正常人的中频区对比敏感度高是由于人的视觉系统活动主要依赖于 CSF中频区。近年国内研究也证明,中频区对比敏感度的高低与中心视功能的质量有直接关系[5],正常眼夜视时,低频区CSF增加,高频区CSF降低。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内,在光线充足和中等亮度的条件下,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对比敏感度在中频区(6 c/d、12 c/d)明显高于标准LASIK。研究报道LASIK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主要以彗差和球差为主[6-7],高阶像差对CSF的影响以彗差为主,而球差与其无明显相关性[8],说明人眼在正常和中等亮度的光线下看东西时,主要是彗差对视觉质量产生了影响。另有研究认为:随着瞳孔的扩大,所有像差均增加,术前以彗差为主,术后以球差为主。这是因为由于非近轴光线进入眼内增多,周边部的屈光力量比中央部强,周边部的光比中央部形成焦点早,所以球差增加最明显,加之在切削与非切削区交界处,光线可发生漫反射,致使各项像差增加,使眼底成像模糊。这就是夜间出现眩光和暗视力下降的原因[9-11]。实际上,人眼看东西的机制非常复杂。当进入光线较暗的环境时,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吸收尽可能多的光线,产生暗适应;瞳孔的边缘和激光手术的光学切削区边缘重合,产生光的散射。这些都和术后的高阶像差一起影响人眼的视觉质量。本研究中,在10%的光照度下,高阶像差主要影响低频段,对人眼分辨对比度不同的物体产生影响,但对视敏度没有影响。正常眼夜视时,通常低频区CSF增加,高频区CSF降低。这也能够解释在黯淡光线下,常规LASIK术后的患者能够看到物体,但分辨不清细节的现象。而波前像差引导的患者因为术后高阶像差的产生较常规LASIK手术低,在CSF的曲线图上表现为对比敏感度在3.0 c/d的空间频率中明显高于常规LASIK组,故在夜间的视觉质量优于常规LASIK。
本研究中,在10%的光照度+眩光的条件下,术后第1个月,实验组的对比敏感度在6.0 c/d的空间频率中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光线黯淡和/或眩光的情况下,高阶像差主要影响对比敏感度的低频和中频区。低频区主要是反映视觉对比度情况,中频区则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视觉对比度和中心视力的综合情况。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光照度下,术后早期,标准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均可对人眼的对比敏感度产生影响。在光线充足和中等亮度的条件下,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主要在对比敏感度的中频区(6 c/d、12 c/d)优于标准LASIK,在光线黯淡和/或眩光的条件下,高阶像差主要影响低频和中频区(3 c/d、6 c/d)。
由于本研究病例数量有限,观察时间较短,没有讨论、比较患者手术前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另外,人眼的像差变化较大,也和年龄、屈光度、瞳孔大小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屈光度的高阶像差是否跟不同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有关,它和人眼的视觉质量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Oshika T, Klyce SD, Applegate RA, et al. Comparison of corneal wavefront aberrations aft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and 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J]. Am J Ophthalmol,1999,127(1):1-7.
[2] Yamane N, Miyata K, Samejima T, et al. Ocular higher-order aberrations and contrast sensitivity after conventional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4,45(11):3986-3990.
[3] Marcos S, Barbero S, Llorente L, et al. Optical response to LASIK surgery for myopia from total and corneal aberration measurement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1,42(13):3349-3356.
[4] Moreno-Barriuso E, Lloves JM, Marcos S, et al. Ocular aberrations before and after myopic 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y: LASIK-induced changes measured with laser ray tracing[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1,42(6):1396-1403.
[5] 鲍连云,何伟,刘文辉,等. 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变化的比较[J]. 眼科研究,2001,19(2):147-149.
[6] Zhou C, Chai X, Yuan L, et al. Corneal higher-order aberrations after customized aspheric ablation and conventional ablation for myopic correction[J]. Curr Eye Res,2007,32(5):431-438.
[7] 杜持新,沈晔,汪洋. 个性化LASIK与传统LASIK术后高阶像差改变的对比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8():177-180.
[8] 钱涛,蒋韵佳,李一状. 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和对比眩光敏感度的关系[J]. 国际眼科杂志,2008,8(5):962-965.
[9] Hjortdal JQ, Olsen H, Ehlers N.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corneal aberrations 1 year after radial keratotomy o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J]. J Refract Surg,2002,18(1):23-29.
[10] Oshika T, Klyce SD, Applegate RA, et al. Comparison of corneal wavefront aberrations aft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a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 Am J Ophthalmol,1999,127(1):1-7.
[11]王大庆,邓应平. 瞳孔大小对LASIK手术患者波前像差的影响[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5):46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