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防治对策

发表时间:2011-11-22  浏览次数:601次

  作者:赖昭安,郑建华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解放军第174医院

  【关键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俗称“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

  1 病原学

  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EV70)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CA24v和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均耐酸、耐乙醚、耐碘苷。75%酒精是有效的消毒剂。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h,最长可达6d。

  2.2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2.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不同类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

  2.4 流行特征

  该病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多次流行。1969年本病首先在西非加纳暴发流行[1],沿西海岸迅速蔓延到非洲大部分国家,几乎同时,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也暴发流行,很快波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澳洲、美洲也有流行报道。1971年我国首次发生该病的流行,除边远地区外,遍及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此后,在很多国家、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与肠道病毒70型(EV70)可以同时或先后引起流行。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3 诊断

  3.1 临床特征

  根据眼科疾病诊断标准[2],其典型表现为:(1)潜伏期很短,多为24h内双眼急性发病,也有开始时为单眼,后很快影响或传染到对侧眼。一般持续7~10d。(2)有剧烈眼部疼痛、刺痛、异物感、灼热、畏光、流泪等症状,视力大多不受影响。(3)初起时分泌物为水样(浆液性),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可变为黏液脓性。分泌物涂片检查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占50%以上。(4)眼睑红肿,球结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睑结膜滤泡增生,球结膜下有大量点状或片状出血。(5)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诊断本病如要鉴别致病病毒,主要依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3.2 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流行性角结膜炎;(2)急性卡他性结膜炎;(3)衣原体性结膜炎。

  4 治疗

  临床上可用抗病毒眼液如阿昔洛韦、羟苄唑眼液,不合并细菌感染时不需加用抗生素眼药水,开始时每小时一次,3d后逐渐减少次数,晚间涂红霉素等抗生素眼膏。有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加用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或眼表面润滑剂或人工泪液促进上皮修复及保护上皮。中药金银花、野菊花、桑叶等到热熏敷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眼分泌物多时,用温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病期休息有利于隔离与康复。

  5 预防原则

  (1)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一经发现患者应严格消毒隔离,积极治疗;(2)开展卫生教育。特别是每年本病好发季节到来之前加强预防本病的具体知识宣传。宣传个人爱眼护眼及手卫生知识,养成勤洗手,不揉眼,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3)注意公共卫生。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阻止“红眼病”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停止开放;(4)医务人员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其他病人。诊疗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要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传染;(5)不宜采用集体滴眼液预防眼病。

  AHC是近40年来全球广为流行的一种新的急性传染性眼病。该病接触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且又缺乏特效的药物治疗,一旦出现,往往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对人民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要杜绝或减少此病的暴发流行在很大程度主要依赖于预防措施。AHC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宣传卫生知识,一旦发现,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最大限度减少发病和控制期流行。

  【参考文献】

  1 葛坚.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5.

  2 舒怀.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